高中学生地质地貌专题研学实践方案设计

作者: 钱艳 陆恒 许婵

摘 要: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要求,本文依托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设计了以飞来峰、喀斯特地貌为对象,学生为主体,以“专题+问题”为教学探究模式的研学实践活动方案,以期为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供教学案例示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专题+问题;飞来峰;喀斯特地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2-0063-06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将学生置于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3]。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增了“地理野外实习”板块,并明确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空间为室内、野外和社会等真实环境[4]。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指导学生密切靠近自然、通过经验获取知识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开展以地理野外实习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学阶段研学旅行的相关理论发展较为成熟,综合实践课程[6-7]、项目学习[8]、探究学习[9-11]、STEM教育[12-13]等实践模式相继被提出[14],鉴于研学资源具有地域性特征,注重各地区研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地方感的培养。四川研学旅行起步晚,研学资源开发还有待加强。本课程以四川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的地质地貌研学为例,探讨基于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一、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研学资源简介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位于四川彭州市西北部的白鹿镇,介于103°51′E~103°57′E,31°10′N~31°18′N之间,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境内年平均气温12.5 ℃,有“天然空调”的美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有飞来峰地质奇观,以及由飞来峰岩体发育所形成的岩溶景观[15]。公园海拔高度在730~1 080 m之间,主要地貌类型为侵蚀地貌和构造地貌,涉及的地貌主要为低山、飞来峰(滑覆体)及溶蚀洼地[16]。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的灰色中厚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深厚钙质岩屑砂岩、煤线以及石炭系(C)、二叠系(P)、下三叠统(T1)灰岩(主要是区域内的滑覆体,即飞来峰)和第四系覆盖的黏性土、碎石土、含砂的卵砾石和漂石[17]。

白鹿镇东南侧的构造地貌塘坝子飞来峰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时期,因灌县—安县断裂作用,造成上二叠统(P3)灰岩(上盘)叠覆在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下盘)之上[18],即逆断层上盘冲至下盘,并滑覆至下盘,而形成老地层迭置在新地层上的“外来山体”[19](图1)。塘坝子飞来峰总体NE-SW向长方形分布,主体长约5 km,宽约3 km,SE方向滑覆体高程为1 080 m,到SE段滑覆面高程仅为730 m。飞来峰由上二叠统灰岩组成,在塘坝子滑覆体底部,由于滑动作用产生的滑裂岩厚度20~100 m,角砾多为次棱角状,砾径多为10~20 cm[20](图2)。值得注意的是,该地位于龙门山东南侧,受龙门山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雨影效应明显,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并且在龙门山和鹿头山形成两个暴雨中心,故塘坝子飞来峰滑覆到此后,发育了各式各样的喀斯特地貌[23]。

二、研学实践内容设计与实施

1.研学实践教学设计框架

本次研学设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专题+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岩层识别—发现岩层分布异常—引出构造地貌飞来峰”为主线的地质专题,以“发现构造地貌飞来峰—偶遇喀斯特地貌—两者的关联探究”为主线的地貌专题,让学生发现矛盾和问题以及地理现象的内在关联,从而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培养地理实践力,并激发其努力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动力。本次研学实践的框架如图3所示。

2.研学路线

综合考虑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的研学资源及交通概况,根据“专题+问题”的教学模式,采取“新岩层—老岩层”“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研学路线,具体为:水观村—猪嘴巴岩附近—飞来峰景区—樱花枰—穿心傲—五龙溶洞(图4)。

3.研学实践目标

(1)学情分析

本次研学主体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此学段的学生已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正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知道地球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能够识别基本的造岩矿物和常见岩石,满足本次研学对学生知识储备量的需求,但对GPS、罗盘等地理工具的使用不熟悉,需要进行研学前专项训练。此外,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身体素质好、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

(2)研学目标

明确研学实践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有助于更精确地认知研学的意义与价值,把握研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研学的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新课标要求为基准,结合地质公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研学实践教学目标:①能够描述飞来峰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能正确阅读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并能够在野外识别3~4种地貌;能够灵活运用地理工具在野外进行定向、定位和获取高程等地理数据(地理实践力)。②能够分析飞来峰和喀斯特地貌之间的联系;对飞来峰、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有系统、科学的认识;能够发现、提出并解决在途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如在研学点2时,学生应发现灰岩并不源于此处,通过阅读地质构造图和实地观察,得出结论:灰岩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22](综合思维)。③能够总结水泥厂建立在此的原因和水泥厂的存在对当地环境的危害,正确认识当地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4.研学实践教学实施

(1)研学前准备

做好研学动员,落实安全教育。加强技能培训,进行资料收集。学生应提前利用互联网、教材等进行资源搜索,整理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应接受GPS、罗盘、地质构造图、地形图等地理工具的专项培训,学校可花4~6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选点,进行相关地理工具使用的演示和练习。

安排分组学习。课程实行小组管理、组长负责、按组同行的管理模式,保证旅途安全有序。

(2)研学内容及实施

表1为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各个观察点的研学活动实施情况。

(3)研学后总结

课程结束后,学生采用撰写实习报告、制作PPT等方式对考察点内容进行记录(文字、图片、数据),对当地岩层分布情况、构造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图7),并统一提交。

5.研学实践活动评价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其评价必须全方位进行,避免“只游不学”“只学不游”两种极端情况以及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的情况。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小组成员和教师,可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和提升情况(表2)。

三、总结与反思

研学实践活动依托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地质地貌资源,采取“专题+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实施,专题之间由研学线路串联,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在研学实践内容上,注重揭示不同自然要素的特征及彼此间的联系,尝试让学生寻找其发生机制,在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培养其地理兴趣。

本次研学实践对于高中学段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探讨:①评价体系不应只限于学校,还应包括家长、研学资源地等,同时,某些环节的评价比较宽泛,针对性不足;②当地研学资源丰富,不仅有地质地貌资源,还有自然灾害、旅游、水文、生物等丰富的研学资源可利用,这可成为未来继续深入探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王民,黄劲松,蔚东英.“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19-22.

[2] 丁志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解读与教学实施策略[J].地理教育,2019(6):10-12.

[3] 陈静.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乡土地理课程设计——以“湘江之滨,古街新韵——太平老街”为例[J]. 地理教学, 2018(19):41-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5] Hale B W. Wisdom for traveling far: Making educational travel sustainable[J]. Sustainability,2019(11):1-3.

[6] 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26-130.

[7] 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

[8] 夏利莉.项目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9] 李炎冰.高中地理课外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 王新明. “探究式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11] 乾双萍.高中地理人教版“问题研究”教学实施策略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2] 范燕瑞. STEM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 崔鸿,朱家华,张秀红.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核心素养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4):54-61,135-136.

[14] F. Sun, T. Xu. The study tour in China:An emerging mode for practical education[J]. Sustain ability,2021(21):1-2.

[15] 刘从炀.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彭州市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探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16] 马国哲.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17] 魏云杰,鲍艳,李战鲁.彭州市干溪沟流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4):582-587.

[18] 何祥丽,李海兵,王焕,等.蠕滑断裂带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分析: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为例[J].岩石学报,2020,36(10):3209-3224.

[19] 薛振华,尚庆华,姜文英,等.龙门山飞来峰前缘角砾灰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1):67-78.

[20] 石绍清.彭县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3):8-13.

[21] 马永旺,刘顺.龙门山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变形特征及形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462-467.

[22] 周绪伦.龙门山塘坝子葛仙山碳酸盐岩外来体的岩溶形态特征和成因(续)[J].四川地质学报,2007(2):87-91.

通信作者:陆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