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范天兰 李九彬 王勇 范天珍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结合乡土资源,确定研学主题为“同为嘉陵卫士,共护生态文明”,围绕主题设计了由“初识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护嘉陵江”组成的研学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完成保护嘉陵江的倡议书等驱动任务,并围绕系列任务设置多项实践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主题研学活动;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2-0069-05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将研学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成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1]。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承担着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学生实践力素养的重要任务。但基于单一学科(地理)的研学课程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2],鼓励中学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文件强调综合实践是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途径,相较于教室里的课堂教学,研学实践兼具教育性、体验性、真实性、综合性等特点,为各种课程建构起天然的课程场域,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实施条件。

一、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设计基础

1.跨学科融合理念

跨学科教学是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整合各学科相关学习内容,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3]。跨学科强调“跨”和“融合”两个侧重点,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边界,引导学生调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真实复杂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跨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研学实践教学方面已有系列探索,例如,巩俐倩[4]基于“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吴世嵩等[5]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以云南省石林县为例设计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探究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但从CNKI数据来看,跨学科融合在研学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研学资源概述

嘉陵江干流(重庆段)全长154千米,起于合川区古楼镇川渝交界处河道,于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6]。从自然角度看,嘉陵江北碚段碚石周围的岩石上发育众多壶穴、朝天门码头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形成“鸳鸯锅”景象;从人文角度看,人们傍水建房,在嘉陵江沿岸有卢作孚纪念馆等众多特色吊脚楼建筑,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为本次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乡土地理资源转化为地理实践活动及学习任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研学旅行的方式驱动学生深入实践,发现并探索地理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本土自然和人文环境[7]。

3.研学活动设计思路

基于学科融合的地理研学旅行是以地理学科为中心,融合与渗透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的,因此,应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核心[8]。本次主题研学活动,以嘉陵江生态保护为主题,分别选取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北碚碚石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码头、马鞍溪生态修复湿地为研学地点。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设计“初识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护嘉陵江”研学活动链条(图1),通过研究和实地考察、探究,完成保护嘉陵江倡议书等驱动任务,设计了撰写考察报告、制作海报和展板、撰写小论文等子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生态文明素养。

4.确定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引导着研学活动的开展。本次研学以地理为主,辅以数学、工程与技术、语文等学科,基于跨学科融合,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确定研学目标(表1),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二、“同为嘉陵卫士,共护生态文明”研学活动设计

本文充分挖掘嘉陵江乡土研学资源,从跨学科融合的角度设计研学路线,开展研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是提供学生必要的指导,维护纪律和注意学生安全。具体活动设计见表2。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次研学活动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结合乡土资源,确定研学主题并设置驱动任务,围绕研学主题和驱动任务设计由“初识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护嘉陵江”构成的研学环节,并展开研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对嘉陵江自然环境、水质现状、生态修复情况等有了全面认知,增强了家乡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普小论文,如参与研学的学生围绕碚石的壶穴地貌特征和价值展开探究并正式发表小论文[9],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得到增强。

2.建议

(1)科学探寻学科间联系实现有效融合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研学活动设计,涉及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寻找学科间的联系是基础。教师在全面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从小切口入手,以知识点的方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岩溶地貌研学可利用岩溶作用的原理与化学学科联系,水质评价可与物理学科联系等,在研学活动中可设计利用化学原理解释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利用化学实验方法检测水质、利用物理方法解释水质的物理性质等跨学科活动,提升学生利用多学科视野和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乡土教学资源

课外实践与研学对学生而言是弱项,要想学生调动各个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困难。因此,乡土地理素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熟悉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学实践的难度,增强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自然、人文等多方面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0-04-0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唐晓勇.互联时代的课程重构:构建基于跨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10):57-59.

[4] 巩俐倩.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例[J].地理教育,2023(4):20-23.

[5] 吴世嵩,陈亚颦,杜凡,等.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J].地理教育,2023(3):66-71.

[6] 许方林,陈昀暄,魏大明,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实践——以“嘉陵明珠 合碚研行”研学旅行课程为例[J].地理教学,2019(14):50-53.

[7] 刘芳廷, 谢红彬. 依托特色乡土文化的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福州寿山石文化研学”为例[J]. 地理教育, 2022(10):67-71.

[8] 陈瑜霖.对“地理中心”跨学科研学旅行的探究——以黎里古镇为例[J].初中生世界, 2021(4):50-53.

[9] 高丽晓月,刘芯宇,董若澜,等.重庆北碚白鱼石壶穴地貌特征和价值探究[J].地理教育,2023(4):2,81.

通信作者:王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