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海洋意识的调查分析及提升路径

作者: 刘训华

师范生海洋意识的调查分析及提升路径0

摘 要:以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 165份NEP量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42所高校的师范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状况。在研究中对国际通行的NEP量表进行适应性调整,并采用JM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明:师范类大学海洋课程开设不足,师范生活动参与度较低及海洋意识较为缺乏;男生在海洋态度方面的表现不及女生,但在海洋知识和海洋行为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女生;在海洋知识和海洋行为方面,理科生的表现要优于文科生;在海洋行为方面,东部高校学生的表现要优于中西部高校学生。因此,需要建构海洋素养体系、进行海洋知识开发;以海洋活动为平台,通过教育学、海洋科学、社会学等学科构建跨学科课程组合模式;以师范生“沉浸式学习”为中心,构建师范生海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指出,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开展海洋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一致的;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性别、区域等因素所导致的学生对海洋环境理解的差异。

关键词:海洋环境;可持续性;师范生;NEP量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10-0003-06

一、问题提出:海洋意识紧迫性与师范教育现状

海洋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海洋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提升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成为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的基础性工作。[1]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中小学生了解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海洋意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国家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投入了更多资源。师范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他们的海洋意识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海洋战略的实施。当前对师范生海洋意识的关注点主要在学校教育、社会意识等方面。

2017年6月联合国首届海洋教育大会的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4开展伙伴合作”,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制定计划,促进海洋相关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在加强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促进海洋素养实践等方面发了挥积极作用[3]。

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推进“海洋科学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又称“海洋十年”),旨在鼓励科学界、政策制定者、政府和商业领袖超越惯常思维,寻求真正的变革,以提高海洋知识的产出水平并改善可持续发展合作和伙伴关系的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使科研成果满足社会需要——  一个清洁、健康和有抵抗力的海洋”[3]。

中国在海洋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整体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点位比例较上年上升6.7%,[4] 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入海河流水质不佳,海洋环境风险等情况依然比较突出。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中国政府做出了相关承诺,包括加强海洋生态管理和保护;提高防灾减灾和预警能力;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新兴海洋产业能力、对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强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等。[5]由此可见,推进海洋教育对于落实可持续目标14具有意义。

培养师范生的海洋意识,这对增强中小学生海洋国土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价值,也为将来传播正确的海洋理念、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奠定必要的基础[6]。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应提高人们与海洋相关的活动经验,在海边创造安全的娱乐空间[7]。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跨学科课程是沿海管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设计,海洋和沿海可持续发展行动学习是跨学科学习项目的最终目标。[8]

有国外学者对学生海洋教育情况进行了系列研究,如评估希腊职前小学教师对海洋污染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报告表明,职前教师对海洋污染问题的认知水平不高,虽然他们在态度方面有较高的成绩,但是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的表现都较差。[9]而在巴西,由于沿海和海洋环境的变化预计将对巴西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海洋环境教育(MEE)的重要性凸现出来。[10]

二、调研方法与调查结果

1.研究样本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来自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问卷数据,调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进行。收到问卷1 193份,其中网络问卷1 150份,纸质问卷4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 165份,有效率为97.65%。在地域上,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在选择师范类大学的过程中,将师范类大学生所在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地方院校,这样便于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的师范生的海洋意识状况。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笔者试发15份问卷请宁波大学的师范类学生进行填写,并根据填写情况对问卷进行相应调整。在问卷的最后,还设置了开放性题目,请受访者从主观角度来谈“您对提升师范生海洋意识的建议?”,收到了很多积极建议。确定调查问卷后选择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6~8所高校进行调查。在确定受访高校和专业之后,主要通过线上问卷网发放问卷。要说明的是,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笔者有意使文理科受访人数相对均衡,从而使得结论更趋客观性。另外,由于中国师范类大学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很难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予以排除,只能通过随机发放降低性别比失衡所带来的误差。

本研究采用JMP统计分析软件,描述性统计用于估计每个问题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D),另外还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以判定关于性别、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地、专业类型、年级、家庭居住地、参加海洋课程、获取海洋知识来源、参与海洋娱乐活动和保护的方式,以及海洋态度、海洋知识和海洋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结构化问卷衡量中国师范类大学生对海洋的认知。Dunlap和Van Liere 在1978年提出的“新环境范式”量表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环境导向指标和生态世界观。它提供了一套平衡的NEP项目并避免了过时的术语。[11] 对过去30年来自36个国家(包括139个样本的58 279名参与者)进行的69项研究的回顾显示,使用新环境范式(NEP)量表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使用的项目数量和李克特量表上的分数,[12] 因此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完善测量的重要选择。本文参考学界NEP量表设置,特别是Chen、C. L.和Tsai,C. H.的NEP量表建构,[13]并主要就受访者的海洋知识、海洋行为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

2.研究方法

对师范生海洋意识的测量,采用国际通用的NEP量表。通过NEP量表可衡量受访者接受人类与自然的生态综合观的程度。[14]NEP量表广泛用于公众样本,后来也被用来比较美国、西班牙和一些拉美国家大学生的环境取向。[15]比如,高等教育机构对大学生与同伴生活经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态度的影响感兴趣,则利用NEP监测学生环境意识的变化。[16]对受访者海洋意识、知识和行为的调查,主要借鉴了我国台湾学者的问卷结构[9],并采用了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JMP分析软件用于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在P值上的临界值设为0.05。

3.受访者基本信息

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4.受访者海洋意识调查结果

(1)海洋态度

总体来说,受访者的海洋态度呈积极、正态分布。共设置10项观测点,其中积极态度6项,主要观测人口、资源、环境及关系等问题,总体均值为4.16,特别是“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海洋生物和谐相处”的分值高达4.43。负面的态度4个,主要是人类对于海洋环境的破坏和滥用,总体均值为3.45,“人类严重滥用海洋环境”的均值只有2.29,在人类有权修改海洋环境来适应人们的需要方面,方差超出了1,达到了1.09,显示师范生对于人类在海洋环境破坏方面的认识不够充分。

(2)海洋知识

从数值来看,18项数值的均值为2.60,极值为5,可见整体认知不高。中国大陆的师范生普遍对国际通行的海洋环境的观测点,如鲨鱼养殖、珊瑚礁漂白、海鲜生态标签、专属经济区EEZ、海洋自然保护区MPA、地面沉降等概念缺乏了解,均不超过2.5,天然海岸线减少、海洋酸化、非法捕捞、不可持续水产养殖、敏感生态环境、过度捕捞等项,均不超过2.7,得分最高的是对南海主权纠纷的了解,均值为3.08。海洋知识主要涉及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人类影响、经济因素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海洋常识的设计有所不同,它更关注现实迫切性内容。这些分值说明要在海洋常识方面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健康与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认识到海洋对人类健康潜在而直接的影响。较为确定的领域包括:全球变化、有害藻华(HAB)、海水和海产品的微生物和化学污染以及来自海洋的海洋模型和天然产物。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和海洋的相互依赖,努力恢复和保护海洋环境。[17]

海洋酸化是地球面临的最新全球环境威胁。这是人为造成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地球吸收能力的结果。由于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海洋力量平衡的任何不利因素都可能比科学家在其余30%的地球上目睹的影响大得多。[18]

(3)海洋行为

在海洋行为方面,将人们的环境行动分为五类:说服、消费者行为、生态管理、政治行动和法律行动,本文也利用此分类。从数值来说,10项的均值为2.61,总体过低。其中积极举报环境方面的违法问题仅为1.88,说明监督意识薄弱。如“我向当局报告可能的环境法规犯罪”(1.88)、“我参加海洋环境保护运动”(1.95)等均值都不超过2,“我告诉我的朋友关于海洋环境保护”(2.27)、“我捐钱用于海洋保护”(2.31)等均值都在2.4以下。整体处于均值偏下的范畴。这都充分说明师范生在海洋行为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海洋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p值为0.000 902<0.05,则推翻零假设:男生与女生在海洋态度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女生要高于男生(表2);p值为0.000 1<0.05,则推翻零假设:男生与女生在海洋知识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男生在海洋知识方面要显著高于女生(表3);p值为0.003 3<0.05,则推翻零假设:男生与女生在海洋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行为上要优于女生(表4)。从性别角度总体来说,男生在海洋态度方面不及女生,但是在海洋知识和海洋行为方面,均高于女生。说明性别在海洋态度的认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此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性别与地域在环境态度关系中的作用。环境态度采用Dunlap等人开发的“新生态范式”(NEP)进行实施,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

p值为0.049 0<0.05,则推翻零假设:不同类型高校在海洋态度方面有差异,但不显著(表5);p值为0.080 6>0.05,不同类型高校在海洋知识方面差异极不显著(表6);p值为0.312 0>0.05,则不同类型学校在海洋行动方面差异根本不显著(表7)。

[水平 人数/人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地方院校 753 2.605 71 0.601 356 0.021 91 师范大学 248 2.652 02 0.603 696 0.038 33 综合大学 164 2.562 80 0.525 679 0.041 05 ][水平 人数/人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地方院校 753 3.858 30 0.430 102 0.015 67 师范大学 248 3.889 11 0.410 789 0.026 09 综合大学 164 3.945 73 0.396 201 0.030 94 ][水平 人数/人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地方院校 753 2.610 59 0.506 909 0.018 47 师范大学 248 2.606 85 0.498 806 0.031 67 综合大学 164 2.515 24 0.464 335 0.036 26 ][表7 学校类型与海洋行为][表6 学校类型与海洋知识][表5 学校类型与海洋态度]

因此,从学校类型而言,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和地方高校在海洋态度、海洋知识和海洋行为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三种不同类型师范院校学生在海洋意识方面的特征具有趋同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