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题情境评析的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作者: 任明冈
摘 要:高考地理试题利用真实的生活、生产、学术研究素材创设试题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已成为常态。分析地理试题情境设计的特点和新高考试题情景价值取向,并由此明确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特点,提出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试题情境;评析;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10-0037-05
地理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用情境教、用情境学、用情境评。地理新教材以知识引导教学内容,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使知识更加结构化和鲜明化。高考地理试题通过拓展学术情境、生活情境、生产情境承载考查内容,学生要理解题意、品读情境、获取与解读信息,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地理语言解释、说明和论证、解决地理问题。在课标内容、教材内容、试题命制等情境化的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值得一线教师探讨。
一、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的特点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课标要求,广泛取材,精选新内容,创设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试题情境,问题设计体现梯度性、开放性、综合性、素养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知识考查注重基础性、主干性、重点性,要求考生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体现对能力的要求。
1.选取时代特征鲜明的情境,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
高考试题依据学科内容、学科特点、考核的具体任务,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蕴含有丰富地理学科信息的素材作为高考试题情境,挖掘其中的地理要素,结合人地关系创设试题情境。试题紧扣时代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1~3题,利用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规划或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4~6题,以当雄县依托产业优势脱贫攻坚为例,反映我国因地制宜以区域特色产业精准脱贫所取得的成就创设情感,贴近生活,契合热点,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时代使命感强。如44题,以汽车尾气对呼伦贝尔草原两类牧草生长的影响为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情境设问体现人地和谐共生,展现我国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彰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2.以地理的视角体验生活,提高生活品味
教育源于生活,地理阐释生活,试题抽象生活,高考地理试题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成就创设情境,让考生畅享美丽中国发展红利,启迪生存智慧,提升生命质量,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提高生活品位。试题情境展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美”的地理现象,使试卷更加接地气。如43题,将高雅的审美情趣融入情境,以景区观景台为素材告诉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要求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体味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3.选择生活化地理情境,活化地理学习内容
地理学科具有社会属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象都可能蕴含丰富的地理问题,高考试题利用学生能够感触和接触到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作为试题情境素材来源,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应用价值的认知,体现了利用复杂情境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如 9~11题,选取生产实践、学习探索中的真实现象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解释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利用我国某城市某日海陆风明显以及风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作为情境,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和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给予解释与判断,试题要求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和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
4.试题情境渗透求真、务实、探索的科学精神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创设所需素材很多来源于地理及其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地理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蕴含丰富的地理思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试题立足区域,依据学术研究的思路呈现情境,创设结构不良的学科问题,解题所需信息隐含在材料中,学生要理解文字或图示,才能答好题,考查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如37题,通过列举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利用科学研究实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然后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试题情境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具探究性,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地理的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因果推理、要素分析,要求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考查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高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5.有用解题信息隐性化
高考试题情境将地理知识、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融为一体,信息呈现隐性化、多元化、层次化、复杂性、不完整性。对于学生来说情境是陌生的、新颖的,可读性较强。情境中干扰解题的信息较多,获取与解读隐藏在情境中的有用信息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如37题,海岸线变化除了自然力外还要考虑人的作用。引起海岸线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地壳运动,也即地壳抬升和地壳下降;气候因素如气温上升和气温下降;入海泥沙的多少也关乎着海岸线的进与退,这与人类活动有关。学生要认真阅读情境材料和题目以及题干信息,从空间、时间、属性、数量等多角度对地理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全面概括,运用原有知识储备,通过想象、思维发散,理解情境任务中提出的要求,进行地理知识构建,完成题目作答。
6.问题设置思维逻辑化
试题依据情境注重对设问思路与形式的探索与创新,设问灵活,角度新颖,问题设置蕴含学科思维,以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不同问题在关联的基础上梯度递进,注重思维逻辑顺序,上一个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解答形成铺垫,形成连续完整的问题链。学生要能够结合情境,理解设问限定条件,拓展思考范围,深度挖掘情境内涵,多维度具体分析问题,建构指向问题解决的知识要素关联体系,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如37题,通过富有逻辑性、梯度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解释。
7.试题情境结构不良化
试题提供的情境材料结构不良,情境信息不足以支撑学生问题解决必需的条件,学生要能够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式,明确问题的目标,根据题目的问题表征确定问题解决所需的条件,立足情境现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知识,对有限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结合设问对情境进行逻辑推理、拓展与延伸,多途径收集、整理、丰富、补充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真实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加以多重建构,对设问给出相对完整的说明与解释。如1~3题,试题情境提供“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而其后给出的材料显示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如37题,引导学生打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固定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思维不良的信息环境。
8.试题情境形式多样化
试题情境以文字叙述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其中图文结合是主要形式。文字信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用逻辑推理文字意境并加工信息。试题图表类型多样,隐含一定的解题所需地理信息,学生要能够基于图表对地理事物进行联想分析,依据读图表要领,对图表蕴含的答题信息深入挖掘提取,考查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如选择题组1~3题、7~8题、9~11题;综合题36题和37题。
9.给定地理事物过程化
试题情境多选择富特殊性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注重地理学科探索,依据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过程—机理”演变过程,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推理能力。学生要打破时空固化的思维定式,以时间尺度为线索,对特定时间段或不同时间段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演化动态分析,理解不同时段主导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或因素。考试方向体现:地理过程整体变化的要素分析,地理过程整体变化的环节分析,地理过程由因及果的推演、由果溯因。学生要在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如7~8题,依据黄河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变化,要求考生思考洪水形成、发展、消退过程中流量、流速、水位之间的关系。如9~11题,要求考生结合海陆风风向的时间变化和垂直分布,从时间发展、空间演变的角度对地理现象加以过程分析。
10.涉及区域问题发展化
高考试题常以区域为载体,从自然、人文的角度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区域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解答区域问题。试题大多选择学生陌生的特定区域,结合区域事实情境,以区域认知的视角,对一定尺度的区域,从区域特定位置出发,分析与归纳区域要素特征,对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形成整体性的综合认识,针对性地合理解释区域地理现象或区域地理问题的成因,特别关注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等,以因地制宜的视角深入剖析并全面评价人地关系。空间定位是基础,分析特征是核心,解决发展问题是重点,协调发展是归宿。如1~3题,以我国一线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为案例,要求考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36题,利用以色列开展海水淡化的地理事件,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建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高考把能够彰显新时代我国发展辉煌成就的素材作为试题情境,将学科理论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向学生传递国家和社会价值取向,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自觉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如4~6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2.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产、生活理念
试题情境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学生依据情境解释人地关系,响应了“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启迪学生懂得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生产和生活要有与环境友好的意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环境观引领。如44题,依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来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试题知识考查能力要求导向教学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背后的知识与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具有一致性,立足能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考是对学生多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又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做准备。试题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在题干的行为动词的使用上,选择题要求学生利用情境材料获取和理解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对情境材料与情境任务建立正确的联系。综合题任务大多以“行为动词”+“限定条件”+“目标指向”的形式呈现,表达形式:简述/概述/归纳/描述/指出……的特点,要求考生用准确简洁的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进行概况描述;“解释/分析/说明/简述……原因、说明/分析……影响、说明……作用/理由、简述……条件/意义”,要求考生对情境任务中的地理规律、现象、原理、特征、过程进行解释说明,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此类试题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的语言论证、探讨、评价地理问题,对能力的要求较高。
总之,高考试题秉承了新课标的理念,试题情境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考查注重基础,强调主干,试题设问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强调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以考促教,导向明显。
三、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特点与实施路径
1.情境教学的界定
情境教学就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基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存在于同一节的知识、同一章不同节的知识、不同章节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学情、联系真实世界,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凝练一个能与重要地理知识密切契合的、连贯的、完整的真实地理事件或真实地理问题的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有层次的情境问题链,设计能完整探究情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素养培养,形成“课标指导—目标制定—知识整合—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探究情境—构建知识结构—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素养提升—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