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小学体育课堂上落实思政教育的实践
作者: 顾强摘 要:小学课堂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学科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群体虽具备了课程思政的意识,却鲜少将课堂思政落实到教学中去。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上寻找思政元素,根据体育育人的现实要求,明确为何教;转变教育观念,从体育技能到课程思政,明确教什么;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中渗透育人环节,明确如何教,进而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6-0033-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如何落实到课堂中?关于这些问题上已经有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观点阐述,但学界依旧缺少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方法和具体途径。本文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剖析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思政的价值、内容和方法。
一、明确为何教:体育育人价值的现实要求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道:“我们的教育是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的,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技能学习与育人的紧密结合。体育教师要清楚每一个技能的传授都可以联系到课程思政,每一个技能的掌握都可以是实现立德树人的载体。
(二)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需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因此,课程思政是教学史上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正确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在未来能够用知识的力量为社会带来贡献,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的紧密相连。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的育人价值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寓德于体”。“寓德于体”是一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天然就具有非常多的思政课程元素,如利用体育比赛可以渗透遵守文明秩序的意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等。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立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落实课程思政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实践。
二、明确教什么:从体育技能到课程思政
(一)基于体育技能,寻找思政元素
在体育技能的固有属性和价值属性中可以寻找思政元素。体育技能的固有属性是指体育技能本身的固有成分,体育技能的价值属性是指体育技能给学生带来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观等。例如,在进行体操前滚翻授课时,学生做到滚动圆滑的肢体之美是体育的固有属性,在进行耐久跑授课时,学生所形成的克服懒惰、不断挑战自身极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技能的价值属性。
(二)善用教学手段,提炼思政元素
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坚持健康第一、育人为本,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多种方法中,提炼出本课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体育技能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学会了体育技能,还完成了课程思政的学习。
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魂育人
教师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道路过程中提取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整理成典型案例,与体育技能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推动学生自主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例如,本人在执教江苏省小学体育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水平一(一年级)上册爬行单元第二课时“低姿势匍匐爬行”一课时,笔者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情境与本课结合,即在基本部分教师在地上放一根粗糙的麻绳,学生需要利用低姿势匍匐爬行从麻绳一端爬行另一端,在学生爬行过程中,另有两名学生手持一根跳绳从麻绳一端向另一端来回滑动(模仿枪林弹雨),爬行的学生如触碰到跳绳三次即表示中弹三次,爬行失败。在学生爬行过程中伴随着冲锋号、枪林弹雨的音乐,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驱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唯有努力拼搏,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2.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
小学生正处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教师的教学手段可以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取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本人在2021年执教江苏省体育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水平一(一年级)上册爬行单元第三课时“手脚并用跪地爬行”时,将当年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的重大航天成就与本课进行结合,即将整片场地喻成宇宙,利用障碍物形成各种星体,学生利用手脚并用跪地爬行的方式在各种星体间畅游,完成本课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结合新课标寓德于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尊自信、勇敢顽强、乐观、坚持不懈、积极进取、超越自我、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精神、热爱劳动、社会责任感等。小学生正处于“立德树人”发展关键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提炼出其独特的思政元素,寓德于体,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例如在一场课题为“并脚跳”的小学体育课堂教研活动中,本人采用情境教学,让每名学生化身成一只只“小白兔”,每只“小白兔”都有自己的家,要求每一只“小白兔”要去其他“小白兔”家做客,做客要带着礼物(双脚夹着一根“胡萝卜”),做客的时候,脚步一定要轻轻的,有礼貌。这样的教学不仅解决了重点(两脚夹紧)、难点(屈膝缓冲),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去朋友家做客时可以带上小礼物,脚步要放轻。
三、明确如何教:核心任务渗透育人环节
(一)转变核心任务,建立课程思政载体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落实课程思政需要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体育课程的育人内容。
体育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才能将课程思政元素与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首先,课程设计要不局限于对体育技能的设计,要将视野扩展到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重新思考该课所要教授的价值,挖掘出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重新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出含有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时能够经历了解、思考、疑惑、判断、明确等深度学习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在江苏省体育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水平一“不同方式的走”一课中,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添加了“使学生从不同方式的走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以足球场为场地,设计红军过草地情境,场地设置A、B、C、D四个难度递进区域,在不同区域用不同走的方式,A区域自然行走,B区域几人搀扶走,C区域淘汰落后学生,D区域地上爬行走,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红军过草地时期的艰难,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好好珍惜。
(二)确定核心任务,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
小学体育课堂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学生完成本课核心任务就是完成课程思政的学习。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体育学科各单元内容的特点,从整个单元的不同内容中寻找相同的思政元素,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情境,确定统一的核心任务并在整个单元进行合理运用。
在江苏省体育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水平三(五年级)武术单元授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就确定了本课以“中华武术大师的成长”为核心任务,上步搂手马步击掌、弓步双摆掌—弓步勾手撩掌—弹踢推掌—马步击掌、收势—组合动作,每一节课动作的学习都以武学创作为情境,赋予每位学生“武术家”的称号,在基础动作的学习之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武术动作进行探讨、编排,学生相互之间对自己编排的动作进行比试,看哪一位“武术家”能够凭借自己编排的动作成长为“武术大师”。在这样的单元教学中,学生以成长为一名“武术大师”为核心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灌输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思想,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结语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明白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紧密相连,并用知识的力量为社会带来贡献。课程思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并不容易,教师要从技能本身、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研究出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接受思政教育,从而使“教学”向“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