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策略
作者: 张惠芳《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学习群体中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各种互动模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表现自己,踊跃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达到活跃思维、体验学习的快乐,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一、小组合作,提升课堂“交流展示”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及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改善单一的师生交流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提供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生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又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领悟,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目标。
首先,在小组分配中,每个小组成员根据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每四位同学为一组,每一小组都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自然小组。在“交流展示”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清楚各小组成员担任的角色,交流展示时声音必须洪亮,思路清晰且语句完整。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有一定的规则。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较差生,d为差生。每次回答问题,a生和b生回答问题后小组加1分和2分,c生和d生回答问题后小组加3分和4分,这样可以鼓励优帮差,激励差生向优生看齐,使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优生“表演”。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环节给学生营造一种合作、平等的学习氛围,要多鼓励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敢于展示的勇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交流展示”成为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引入“口头交流展示”,加强多方互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口头交流展示”的成果,教师要对展示的内容、氛围、时机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优化,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众多口头展示的条件。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踊跃加入“口头交流展示”环节,为各级学生提供口头交流展示的机会;其次,为满足班内学生的探知需求,教师应予学生以充足的展示时间;最后,教师要适时参与,创设口头交流的话题,调节学生交流的氛围。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本文是否引发了你对母爱以及生命的领悟?哪些事情让你深刻感受到了母爱?举例说明。你对母爱的感触与作者笔下的母爱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是否也曾有过对母爱的无视、对母亲的歉疚?)让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比赛,小组交流结束后,公开展示交流结果。学生一听要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都极其振奋,迅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由于每个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所占分值不同,小组成员都会积极讨论问题,相互帮助,回答问题多则该组的累计分值越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的氛围热烈,教师也适时给予各小组指导和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结束后,进入各小组回答问题的比赛环节,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的“口头交流展示”达到最佳状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适应,课堂互动愈发活跃。
三、凭借“书面交流展示”,着重多元评价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安排“书面交流展示”的机会,以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譬如归纳学习体会、课堂练习作业、引发质问等等,都是非常实用的书面交流展示形式。教师在“书面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多的互动交流机会,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启迪,这样的书面展示才会显得庄重、正式,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观察日记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观察日记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在学生之间展开互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例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特有的感悟,并进行对应的圈点勾画。通过对文中作者运用的具体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体会莎莉文老师的形象,深刻领悟她浓烈的爱心和精湛的教育艺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真情。教师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进行展示。要求学生以“同伴‘速写’”为题,选择一个熟悉的同学,先仔细观察,然后抓住对方的特点,用200字左右给他“画”一幅肖像。描写过程不能出现对方的姓名,看看大家能否猜出写的是谁。在“书面交流展示”的进程中,教师把所有学生的日记放到讲桌,让学生任意抽取一篇在班内朗读。朗读完毕,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学生踊跃评价后,教师要即时点评,在评论中予以更多的褒奖,确保学生的评价交流顺利完成。
四、巧用“实践活动交流展示”,强化协作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充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设置活动程序,创设互动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动物笑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课前预习——学生分组收集猫、狗、兔子、鹦鹉、鸽子、白鼠、牛、羊等有关动物的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发送至班级群,以供教师制作本课的电子课件。学生积极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采取各种搜集方式收集大量的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所收集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动画等相关资料汇总整理后制作小视频在班级内播放。学生观看视频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分别介绍各自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习认知是鲜活且深刻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这并不是否定其他学习方式,而是将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确保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交流展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小组学习的信息表达与交流形式。在口头、书面、实践活动等交流展示中能让学生主动学习,领悟学习的快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展现新课程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优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640。】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