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化阅读促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言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文本阅读的敏感度,探寻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且在教学中适时融入阅读技巧的教授,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以此循序渐进地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在此基础上,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教师高质量教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完善。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安排适宜的阅读活动,布置与其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阅读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将其生活经验作为依托,对文本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逐步将精力和思想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在此状态下,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想法和灵感能够得到充分延展,思考空间也会得到有效的拓宽,并以此维持阅读兴趣,为其个性化阅读做好准备工作,也为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

例如,在《剃头大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时展示一张以“理发”为内容的漫画,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后,教师借此抛出话题:“同学们,我们来聊一聊你们所经历的比较有趣的理发体验吧!”问题抛出后,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一度热烈而活力十足。接下来,教师便趁热打铁,对学生的经历做出简要的评价,并对课文的学习进行自然的衔接:“同学们的经历都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剃头大师,看看她是怎么给人理发的。”文题导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对“剃头大师”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这人剃的发型一定很好看,有的则认为这人的剃头手法一定很高明,此时,教师的课文教学顺利展开。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其生活经验和课文学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互动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其对生活经验的运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阅读方式的个性化,为后续课文的进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营造轻松阅读氛围,实现个性化内涵体悟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的时间精力、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投入,才能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实现阅读价值。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以此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进入阅读状态,实现沉浸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感受文本的内涵,体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展现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实现对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方向指引。

例如,在《观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对比观潮前后江面变化时,可从赏析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入手。在赏析前,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每个阶段江面变化的视频或音频,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来潮前的宁静、来潮时的磅礴、来潮后的余威不减。这样的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视听上获得双重享受,更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其在阅读文字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而后,教师借此氛围浓郁之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对相关语句进行一定的分析,巩固阅读成果。

由此可见,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应当慎重考虑教师自身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比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的方式,不仅使教师的引导得当,更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其能在阅读中更注重思考和体悟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真正实现独立自主的个性化阅读。

三、创造互动交流机会,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身心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常会对学习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学生的想法并不是凭空而来,还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互动环境,为其提供交流机会,使其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意识到生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阅读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利用好群体性学习的优势,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实现课堂阅读学习时间精力的最优化。

例如,《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孙膑献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孙膑能想到这么好的主意,而田忌、齐威王都想不到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问题作为阅读文本中“孙膑献计”相关段落的目标,明确阅读方向,提高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组内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找出孙膑能献计的原因,并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互动学习为学生带来的学习效益,充分利用问题探讨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以此保证学生阅读形式多样化的实现,突出其阅读的个性化。

四、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促进个性化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走出一个误区:新课改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是完全脱离教师指导,实现完全独立的阅读。这样的“个性化”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否定了教师的辅助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毫无章法和意义可言。因此,想要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把握好阅读指导的“度”,为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阅读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的引导包括问题启发、方法指导、阅读技巧教授等。基于此,学生学以致用,便能真正达到独立思考、自主阅读的目标,为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稳固的后备力量。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时抛出问题:“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谁能说一说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趁此简单介绍“圆明园”,展示名人志士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其地位产生初步了解。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二到四小节进行段落分析,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刻。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作者对圆明园园内建筑布设、珍贵文物等的描写,体会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之瑰宝、建筑艺术之精华”的内涵。在分析第五小节时,教师可辅以圆明园被毁灭的视频的播放,令学生深切感受失去瑰宝之痛。最后在进行总结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大篇幅地描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大家觉得偏离文题了吗?”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相关总结。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引导,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突出教师的教学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提升。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独立思考,也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着力培养,为助其实现个性化阅读添足动力。

总而言之,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差异的产物,教师应当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引导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方式等,使其在思想不受束缚的状态下,收获更多益于其成长和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以此为前提,教师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教学,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