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朱宏瑜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逐渐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力求追赶新思想潮流,同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问题探究思维能力以及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遵循将学生发展置于本位的改革核心思想,才能真正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引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重视读写结合教学,加强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二者在内容教学方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能力培养方面,则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因此,为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应运而生。教师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中学习文学作品的行文思路、框架构建以及情感表达。同时,深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层次,助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形成,也为学生写作时语言运用能力、思想情感表达层次的提升提供最佳参考。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在导入部分,以有关花生的童谣作为课题引入,再对课题进行解析,明确“落花生”的实际意义,最后强调“落花生”作为父亲对作者的教诲,帮助学生正式进入这篇“谈话故事”的学习。在带领学生品读父亲的话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读过后思考、讨论问题:“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学生简要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分析。然后,学生仍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分析关键词语、体会花生的品格,同时探究这里的写法,发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理解父亲教诲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与学生共同探讨该写法对于人物塑造的意义,并布置相关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写自己身边像“花生”一样的平凡之人。
案例中,教师为了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先帮助学生读透文章,将其写法学习到位,再安排随堂练笔,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对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锻造。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文化内涵深度提升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营造欢乐愉悦、充盈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语文知识的学习,将学习兴趣转化为语文学习的有效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寻或创造情境创设的适宜时机,以此作为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深度学习,使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层次更上一层楼,从而促进学生文化内涵深度的显著提升,为学生文化涵养的积累蓄力。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在课文导入部分,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去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去过的同学可以说一说你的观潮经历吗?”学生分享经历后,教师作出简要评价,继续创设情境:“听到大家的描述,观看自然涨潮现象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看一看,江水来潮与海水来潮有什么不同,分别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包含钱塘江大潮来潮景象以及潮水声响的视频,让学生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凸显学生接下来文字学习非同一般的体验与感受。
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主题,利用恰当的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学习氛围,收获不一样的学习效果。视频与文字对景观不同的描述方式,也使学生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从而有所比较,助力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
三、发挥问题导向作用,促成思维创造能力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落实将学生发展置于本位的教学理念,还需通过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充分了解,以此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核心作出进一步的探究,在课堂中将其优势展现到位,使课堂问题的导向作用尽数发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问题的探究,能够在教师的悉心引导和自我探究结合的方式下,获得思维的发散,促成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教师就以介绍刘章作此文章的背景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在正式进入教学前,教师提出问题:“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教师要求学生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简要说说课文每一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评价,顺势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教师继续提问:“结合文章,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吗?”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原话进行回答后,教师强调“搭石”的表面意义。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深层次探索,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教师提示学生扣住“脱鞋挽裤”反复诵读去体会,以此帮助学生明确“搭石”的重要意义。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是在问题内容的层层递进中实现的,恰当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逐步形成自主思维意识。同时,教师在问题中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能有效触动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挖掘教材体验情感,实现初步审美能力形成
教材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的使用,不仅注重教材的恰当使用,更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使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能在教材之外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明确教材文章中清词丽句、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体验出文章对“美”的追求,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美丑、文化的优劣具备初步的认识,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初步形成。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先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美景,作为课题导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提出问题:“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道出草原给你和作者留下的印象?”学生回答:“美!”教师继续提问:“它‘美’在哪儿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评价和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以此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最后,在课文精读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选取一些较为优美的词句,进行分析。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的赏析,从“一碧千里”和“茫茫”两个词入手,结合图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体验其文字之美。
案例中,教师对教材中文章内容的挖掘,可以体现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也可体现在文章优美词句的分析方面,以此帮助学生通过赏析课文,实现初步审美能力的形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机会,将“学本主义”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终极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将听、说、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内容,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推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与提升,使学生在轻松趣味、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与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洋港小学)(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