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张秀琴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记忆、模仿、训练为主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和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线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要积极为学生创建互动、探究、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一、以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增加课堂童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应积极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的问题情境,选择图片、故事、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训练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倡导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设计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呈现图片的形式进行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又渴又饿,想要在附近找点水和食物。八戒幻想着能有一户热心人家给他们提供一顿丰盛的大餐,悟空和沙僧却认为这四周荒芜一人,根本不可能有人家。这时,真的有一个大房子空中楼阁一般地出现在他们面前,门口的桌子上放了一个大西瓜。八戒急忙上前想要大吃一顿,这时主人家的小孩出现了,他顽皮地说道:‘你们想吃西瓜,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孙悟空心想:不就是回答一个小孩的问题嘛,放马过来吧。小孩问道:‘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0块,分给我们5个人,每个人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这下可把师徒四人给难住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吗?”这时候,学生的求知欲立刻被激发出来,都想替师徒四人解决这道数学题。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西瓜拿出来进行教学直观演示,将西瓜切成10块,邀请5名同学上前分西瓜,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成为教师的小助手,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对分数和分数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将故事、游戏、动画等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发现数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应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以问题形成逻辑链条,培养逻辑思维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逻辑思维,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问题之间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提升问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思考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逐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找解数学题的乐趣和方法,感受数学逻辑思维的魅力。

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充分体现问题引领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小学高年级经常见到的行程相遇问题为例。甲、乙、丙三人每分钟分别行走60米、40米和20米,甲从A地出发,乙、丙在距离A地1000米的B地出发,三人同时相向而行,甲与乙相遇后又过了多久和丙相遇?很多学生看到这种题第一反应是太难了,太复杂了,无从下手。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题路径。首先,教师问:“同学们,这道题看似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知道它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吗?”学生积极回答道:“这属于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教师引导学生站在问题的整体角度对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类,培养学生抽取事物本质特征并运用到同类事物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学们,这道题目问的是甲与乙相遇后又过了多久和丙相遇,你知道它实际上是想知道什么吗?”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知:题目实际上是问甲与乙、丙相遇各花了多长时间。教师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和认识,学生通过思维的加工,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线性化、结构化处理,抓住问题解决的本质和核心,减轻了解决问题的负担,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培养了分析思维能力和简化问题能力。最后,教师又问道:“既然要求时间,我们需要题目中的哪些信息呢?”这时学生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要求时间就要知道速度以及路程,这道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设置问题链时,要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关注点紧密结合,在关键点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正确引导、相互关联、逻辑递进的问题链,明确问题设置的出发点和结论点,在教学思路上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

三、以问题促进课堂互动,形成探究意识

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多元的学习环境,鼓励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中相互补充和启发,将数学课从静态的学习过程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提升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强调激发学生自觉性、体验性,是一种基于感性的非线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时需要潜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值得深入探究,哪个地方作为探究重点,设计哪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僵尸大军即将来袭,戴夫要在自家三角形的后院种植植物来对抗僵尸大军,已知三角形后院高8米,底长10米,你知道怎么计算三角形后院的面积吗?”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角形,请几位学生上前操作,将这些三角形进行随意拼接,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后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如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吗?”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引下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推导,并用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反复验证。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公式推理过程中的乐趣,取得了探究学习的成功经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与传统被动的、机械训练式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教学法与探究学习法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翁,通过创建生动有趣、首尾呼应、逻辑连贯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心灵埋下数学思维的种子,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货隆小学)(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