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导入,建构魅力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陈霞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教师专注于为学生讲解教材上的信息技术知识时,会出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不佳等情况。所以,为了建构魅力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学习模式,从现实生活出发,降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难度,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以便学生将现实生活与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

一、生活化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施教中的第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设计往往能带给学生新颖的体验,从而聚焦学生的目光。而相较于纯粹的信息技术知识,生活化的内容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从导入环节出发,充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促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强化求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为学生进行导入设计,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图片,为学生展示韩国名将李世石与谷歌围棋计算机alphago对弈的场景,并基于这一场景,向学生介绍:“如果说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卡帕罗夫和‘更深的蓝’之间的对弈,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浪潮,那么19年后的这次人机大战,便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提到人工智能,你能想到哪些东西呢?”“你曾经在哪里见过人工智能的产品呢?”等问题,使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自己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集。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实际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主动地参与之后的学习活动。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在刚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以便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欲望。

二、生活化教学,简化难度

课堂施教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阶段,也是影响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按照教材上安排的内容,为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然而,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增强理解。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中“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元素进行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简化学习难度。在导入本节课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如下案例:近期,高一年级组的三个班展开了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每周评比一次,三周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其中评比的项目主要包含“纪律”“卫生”“礼仪”等三方面,总分是100分,而这些记录的成绩,也将作为先进班级考核的重要指标。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我们如何才能较为直观地看到评比的数据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即“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紧接着,学生展开“需求分析”“软件的恰当选择”“表格的建立”“公式的计算”等活动,逐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增强对数据处理方法的认识。

教师确保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降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难度,从而在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下,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质量。

三、生活化讨论,思维互动

课堂讨论阶段是学生基于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讨和分析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进行激烈的碰撞,从而在交换彼此的想法中,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深度思考。而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讨论,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此外,为了加快学生讨论的进度,教师可以先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便科学地为学生设定讨论小组。

例如,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案例。如,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移动终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一些反面案例等。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网络呢?”使学生基于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生活经验,产生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再按照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以互补性为原则安排交流小组,促使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中,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双面性。

教师为学生创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能够让学生在思维互动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面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生活。

四、生活化实践,强化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学生将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生活需求,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化记忆,也可以强化自身的应用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相似问题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解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图形、图像的获取与加工》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实践任务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图形、图像的采集方式,引导学生懂得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图形、图像进行加工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设计校园宣传图”的生活化任务。之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进行校园图像的采集和加工,在做好宣传图的同时,熟悉图形、图像的采集方法和加工方法。在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集方法和加工方法,以便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实践操作的技能。

可见,生活化、实践化任务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使学生在完成操作的同时增强应用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也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思想,在正视生活化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便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