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李峰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常识,体会到物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实验教学法作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理解物理现象,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分析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路径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奠定物理实验基础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而物理课程往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导致对于知识储备量较低、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时倍感吃力。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为学生精心创设有趣的物理实验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才能使学生更加喜爱物理学科,奠定物理实验教学基础。
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教学为例。运用新颖的实验教学法,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能够激发起自身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好一把直尺,引导学生对直尺测量工具进行细致观察,同时向学生提出“你能告诉我直尺的量程范围是多大?”“这个直尺的分度值是多少?”等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细致观察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回答“这个直尺的量程范围是30厘米”,还有的学生回答“直尺分度值是1毫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表示充分赞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随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直尺参与到“物品量一量”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实物进行测量。有的学生想要知道教室门框的高度,还有的学生想要知道黑板的长度。有的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好,标注相应的测量单位。如此一来,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保持集中的学习状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奠定物理实验教学基础。
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围绕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从而精心策划物理实验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参与,激发起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中,逐步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实践中探索实验奥秘,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许多新鲜事物时,都有浓厚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当学生对于某一物理知识点有了浓厚探索欲望,就会在欲望驱动下投身于实践活动当中来找寻答案。实验教学法正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寻求答案的方法,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构建充满神秘色彩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一步一步实践探索中发现实验的奥秘。为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优势,从而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法的应用环节,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验奥秘,进一步理解学科知识,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以《声音的特征》这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实验的奥秘。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闹钟、防水袋等教学工具,将闹钟设定成响铃状态,并把闹钟放在讲台上。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闹钟响了的声音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听到教师的询问,纷纷回答:“当然听到了。”教师借此时机,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把闹钟用防水袋包好,将闹钟放进水中,我们还能听到闹钟的响铃声吗?”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教师所激活,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听到”,还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可能听到”。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研究活动之中。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防水袋装好,放进水桶当中,让学生仔细听闹钟的声响,验证学生们的猜想。随后将闹钟拿出水面,再放进去,引导学生认真辨别铃声的变化,从而探究水中闹钟与水面闹钟、桌面闹钟铃声有哪些变化,使学生能够辨别出水中闹钟铃声与水面闹钟铃声、桌面闹钟铃声的区别。通过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总结出“固体传声>液体传声”的实验结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有效运用实验教学法,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实验的奥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亲身体验,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化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三、联合小组学习,创造良好实验学习环境
实验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难度比较高的实验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断形成团结合作的学习观念,构建和谐班级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与实验教学法的相互融合,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实力均衡,才能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克服学习难点,形成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熔化和凝固》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科学分组划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内化学科知识,展现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在实践教学活动展开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一样吗?”等问题,为学生构建问题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观察,随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实验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选取实验工具,如温度计、试管、石蜡等,一名成员在负责观察石蜡熔化前的温度变化情况,另一名成员负责温度变化的记录,并根据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出石蜡熔化后的变化特征。当每个小组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论汇报,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不同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温度变化并不相同”的实验结论。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小组的课堂表现,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拾起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在小组成员的积极带动下,参与到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奥秘,从此爱上物理学科,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运用实验教学法,通过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内化学科知识,助力学生的物理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物理实验教学法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教师不断尝试与探索,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