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支持:构建学校三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作者: 陈军达 徐佳灵
[摘 要]学校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存在无法全时段监测、无法开展实时心理教育、无法畅通全学生沟通等问题。对此,学校可以尝试借助同伴支持的方式,把学生融入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中,构建由心理小组、班主任、校长室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这样既能使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精准、高效、常态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全时段监测,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安全,拥有健康的身心。
[关键词]同伴支持;心理健康小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8-0095-04
2024年2月21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坚定不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建设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专业队伍。构建学校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是一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和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职责。
一、同伴支持心理健康监测体系的提出
为了有效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预防、早疏导、快疏导,各学校都会构建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即以校长室为行政领导,全面总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级体系,以及由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组成专业团队,具体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体系。这样的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全程陪伴,无法实现全时段监测
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学校都会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并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虽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但由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辅导员并不能始终与学生在一起,无法做到全时段监测。
2.只有常态输出,无法实现实时心理教育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各学校都会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利用广播站、微信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以常态输出为主,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突然出现的,教师信息掌握不及时,不能快速拿出应对措施,无法开展临场心理健康教育。
3.没有安全环境,无法畅通全学生沟通
在日常的心理疏导过程中,班主任在心理疏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环境下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是,由于班主任的角色存在一定的权威性,再加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向班主任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心理异常学生,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寻求帮助、倾诉问题的主动性就更加不足了。
显然,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因为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缺少了一个重要媒介——学生。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接触学生的时长、频次远没有同班同学多,在收集学生异常信息方面也没有同班同学来得快。因此,对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尝试借助同伴支持的方式,构建由心理小组、班主任、校长室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同伴支持指的是具有相似经历或背景,并有相似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相似的个体,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彼此的方式。同伴支持具有以下特点:互相尊重,有互惠关系,有共同目标,彼此互相激励和鼓励,共同成长。由此,心理健康监测体系除了继续发挥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同伴支持,使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开展得更加精准、高效。
二、同伴支持心理健康监测体系的建构
为了解决两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将“出现问题再解决”的被动局面转变为“发现问题就解决”的主动局面,实现全员参与、全程监视、及早预案,需要构建以心理小组为单位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精准化、常态化。
1.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架构
(1)三级联动:形成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体系
同伴支持的三级联动心理健康监测体系(见图1),指的是校长室负责领导和规划,全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和德育工作者实施具体疏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心理小组负责预防和疏导,收集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协助开展组内心理辅导,编制心理健康月报。
(2)三层协助:运作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在这个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下,校长室、班主任、班级心理小组进行三层协助,使学校心理健康监测体系的运作更加精细和精准。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组内同伴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给班主任,班主任上报给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及时约谈学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德育工作者将心理问题划分为一般问题、中度问题和重度问题。一般问题采取日常关注和及时疏导的措施,中度问题采取密切关注、及时疏导和及时就医的措施,重度问题采取日常监护、日常疏导和及时就医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组内同伴、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家长和校长室共同参与,直到学生完全康复。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运作流程见图2。
依托同伴支持构建三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有助于监测学生心理的探头更亮、触角更灵。心理小组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时及时上报,德育工作者第一时间展开评估,制订应对措施,引导心理困惑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从而帮助班主任对症下药,更好地实施下一步的心理疏导,增强心理疏导的效果。
2.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组建
要让心理异常的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组建心理健康小组。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小组收集、倾听和疏解的作用,减少教师经验的影响,组建心理健康小组时要经历组数的确定、组长的推选、组员的双向互选、剩余组员的合理安排等步骤。
(1)竞选+投票:确定小组长
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的组数,且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为6~7人,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由组长协调组内工作。组长的确定需要经历竞选和投票两个环节。班主任公布班级心理健康小组的组数及组长数量,候选人通过意向提交、现场演说等方式参与组长的竞选。全体学生综合考虑候选人的现场演说、日常表现、性格等情况,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候选人进行表决,票数最高者获选。
(2)双向互选:组建心理健康小组
除了组长,一个小组还需要一定数量的组员。心理健康小组的组员,采用两轮双向互选的方式参与竞选。在第一轮双向互选中,全体学生先选出组长,组长再从愿意加入小组的名单中挑选组员。未被选中的学生,进行第二轮双向互选。第二轮双向互选采用面对面选择的方式,组长可以邀请剩余学生加入小组,剩余学生也可以向组长递交加入申请。经过两轮的双向互选,班级心理健康小组基本组建完成。
(3)幸运抽卡:充实心理健康小组
经过两轮的双向互选之后,如果还有学生没有加入小组,就要采用幸运抽卡的方法,让这些学生加入小组。
通过“竞选+投票”、双向互选、幸运抽卡这三个步骤,学生基本上都加入了适合自己的小组。学生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既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信息收集、互相倾听,开展心理疏导,也有利于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早预案,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有效开展临场心理健康教育。
3.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运作
为了有效运作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达到全程监控的目的,要做到全员参与、逐步推进和全程追踪。
(1)运作体系:自上而下,全员参与
同伴支持下的心理健康小组运作,需要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小组组长以及每一位组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其中,班主任做好统筹工作;心理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整体的监管;小组组长在自己的小组内组织疏导工作;每一位组员在组长的引导下,对自己小组中存在心理困惑的同伴进行疏导、援助,全体组员都参与到心理疏导中。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运作体系见图3。
(2)运作程序:按照步骤,逐步推进
第一步:设立心理健康驿站
学生有时羞于直接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班主任可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驿站,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写下来,投递到驿站箱。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驿站之后,陆续收到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请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健康驿站的功能越来越多样,成为班主任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媒介。学生借助小小的驿站箱讲述内心的小秘密,分享成功的喜悦,倾诉伤心事,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心理健康驿站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心连心,更加亲近。
第二步:整理心理健康问题小纸条
班主任每天在固定时间对投递到驿站箱的小纸条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分为“我的伤心事”“我的喜悦分享”“我的小秘密”等类别。对心理困惑问题,班主任根据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进行标注与分类解决:轻度的心理困惑问题由心理小组负责疏导;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由班主任协同心理小组进行疏导;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惑问题向学校汇报,并尽快制订对策。对倾诉伤心事和分享喜悦的小纸条,班主任要及时回复,使学生得到反馈。这样安排,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和分享都能被有效地接收与反馈。
第三步:疏导心理问题
组长收到驿站箱的小纸条后,要和其他组员通力合作,对同伴进行疏导。在疏导过程中,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方式是疏导成功的关键。因此,组长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得到放松,愿意进行心理交流。组长召集组员时,不要急于讨论同学的心理困惑问题,应在活动过程中先询问大家最近的学习和心理情况,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心理困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再组织组员对心理困惑学生进行疏导。疏导结束后,组长要将疏导过程和疏导结果向班主任进行反馈;如果疏导不顺利,还要和班主任商讨下一步的疏导计划。
(3)运作时间:集中疏导+全程追踪
心理健康小组的疏导,采用集中疏导和全程追踪相结合的方式。集中疏导的时间在周三和周五的午后,利用课后活动时间,疏导班级内心理困惑较为严重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能定期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内心的焦虑,加快心理康复。全程追踪指的是全天对心理困惑学生进行监控,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当好他们心理健康的“前哨兵”,在他们倾吐心理困惑或表现异常时施以援手,若自己力量有限,要寻求班主任的帮助。
在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运作体系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员参与方式,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健康保障的一分子,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关心;通过一步一步地逐渐推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收集、有效预案、有效疏导,提高了运作的实效性;通过集中疏导和全程追踪,心理困惑学生在固定时间得到有针对性的监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组织力量做好心理健康小组组长的辅导工作,使组长掌握基本的疏导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同伴支持下的心理健康小组有效运作。
4.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小组评价
同伴支持下的心理健康小组评价,一开始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小组实施的疏导效果,随着心理健康评价经验的积累、评价体系的成熟,评价功能从单一的心理健康评价逐步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拓展、延伸。
(1)生生互评:评价组员心理情况
对心理健康小组成员进行评价,目的是保证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形式以生生互评为主,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评价其他同学:打三颗星,表示该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打两颗星,表示该同学近期有心理波动情况;打一颗星,表示该同学近期有心理困惑问题。如果打了两颗星和一颗星,需要在备注栏进行简单的情况说明。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打分情况,算出每一个学生的平均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对平均分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跟进,借助心理健康小组的力量和学生评价时备注的情况说明,探究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疏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