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中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
作者: 李曼[摘 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教师要注重挖掘音乐学科中的文化元素,创设音乐情境,通过想象体验、乐器探索、音乐创编和组织实践活动等路径,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学;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6-0051-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及其表现出来的意境进行感受与体会,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深挖文化元素,奠定文化根基
音乐具有文化属性。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不同,传递出的文化思想也有区别。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放马山歌》这首歌曲,是一首云南民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唱的歌。它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热爱生活的情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并让学生说说民歌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了解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这样带领学生学习音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知道中国民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同时,它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情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这样开展教学,促进了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放马山歌》这首民歌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演唱方面的指导,还要从民歌的起源以及体裁类型等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发掘民歌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使学生意识到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唱民歌可以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创设音乐情境,多元文化感知
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多元情境,将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更立体的感知与理解。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京剧选段,字正腔圆地完成京剧演唱,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对国粹京剧产生喜爱之情。当下的小学生对京剧了解不多,学习京剧的兴趣不高。对此,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把具有京剧元素的歌曲《说唱脸谱》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京剧中的“变脸”艺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把《红灯记》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李铁梅在取密电码的交通员离开之后演唱的,表现了她对父亲及“表叔们”从事的抗日斗争事业的崇敬和向往之情,赞扬了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最后,在学生对这首京剧作品的出处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把京剧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以及京剧唱腔中的高亢、激越、活跃和明快等情绪特点讲给学生听。这样引领学生学习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京剧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的进一步感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京剧文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依据音乐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音乐文化内涵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三、引导想象体验,个性文化理解
音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及文化内涵不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音乐媒介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尽情发挥,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化、可视化和明晰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音乐作品的个性化认识,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滋养中实现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快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初步了解少数民族多彩的节日文化,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热烈气氛。教学时,教师先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场景,并告诉学生: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每年清明节后的十天左右举行,一般持续三到七天,周总理也曾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锣鼓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气氛十分热烈。然后,教师播放歌曲给学生听,让学生边聆听边想象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热闹场面,激发学生对过泼水节的向往之情。最后,教师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不同民族节日文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在富有意境的文化想象中实现音乐知识学习与歌曲演唱的完美结合,获得对音乐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四、依托乐器探索,丰富文化体验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内涵。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乐器一次次地演奏出专属于中国自己的乐曲,它们时而婉转、时而激昂,具有荡气回肠、销魂摄魄之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民族乐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文化,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小乐队》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乐队》歌曲、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从中感受不同乐器的风格特点以及乐器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时,首先,教师把小提琴、单簧管、小号、大鼓四种乐器的实物图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模仿其演奏姿势,聆听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把我国各种民族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民族乐器,使学生了解二胡、琵琶、古筝、古琴、马头琴等属于弦乐,横笛、竖笛、陶笛、葫芦丝、唢呐、箫、笙等属于管乐,锣、鼓、磬、扬琴等属于打击乐器。最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些民族乐器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它们各自具有哪些音色特点等。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民族乐器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演奏中展现出的特点及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为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五、引导音乐创编,增强文化认同
创意实践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促进学生音乐理解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音乐创编,可以把音乐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一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古韵新声”,本单元中的《梅花》《静夜思》都是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吟唱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音乐创编,能使学生获得美好音乐情感的熏陶。教学《梅花》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传递的情感;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歌曲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反复的;然后带领学生认识乐谱,学唱歌曲,感受古诗词与音乐是怎样融合来表现情感的;最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创编《春晓》,把古诗词中蕴含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
上述教学,教师以古诗词为核心要素,组织学生以《春晓》这首古诗为内容进行音乐创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组织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形式。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创造、积累的成果,在唱腔、旋律和舞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依据音乐学习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自觉传承民族音乐。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爱满人间”,教学目标是通过本单元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懂得爱是亲情、友情延续的基础,懂得“爱是最伟大”的道理,能够从小心怀感恩。本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歌曲是《感恩的心》,教学时,教师先把《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视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父母身边,被父母关心着、爱护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然后,让学生说说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学习演唱歌曲《感恩的心》。当学生对“感恩”有了一定的感受与体会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要求学生为教师、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从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形成与传承音乐文化的视角展开教学,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畏.用音乐引领审美,用音乐传播文化:浅谈小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3(25):54-56.
[2] 陈美华.文化理解视域下音乐课程整合乡土资源的研究[J].新教育,2023(23):45-47.
[3] 郑丹梅.基于文化理解素养培育的小学音乐教学路径[J].家长,2024(3):147-14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