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角度
作者: 张学伟
张学伟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
电影《封神》火了,堪称一战封神!
电影中有一句重要的台词——当姬发被纣王和妲己蒙蔽了双眼,质疑他的父亲西伯侯姬昌时,姬昌对儿子说:“你能看到的只是殷寿希望你看到的,你相信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相信的。”
这真是人间清醒啊。
其实,这部电影以及原著本身也适用于这句话。
我们所有观众和读者眼里看到的都是一个凶残的纣王,他沉迷女色,造鹿台和酒池肉林,逼死商容,炮烙梅伯,剜心比干,挖目姜皇后,摔死黄妃,逼反黄飞虎,甚至连两个亲生儿子也不放过……“禽兽不如”“天怒人怨”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现他的“恶”。
这,都是以未来的胜利者姬发的视角来记录的,也就是姬发想让我们看到的纣王的形象。但是,当我们换到殷寿的视角,将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四大伯侯拥兵自重,虎视眈眈;姜皇后勾结外戚,扶持太子,干预朝政;王叔比干等宗室贵族挑战自己的权威;以姜子牙为代表的江湖术士装神弄鬼,蛊惑人心……在殷寿看来,这些贵族宗室外戚军阀才是趴在大商帝国身上的寄生虫,才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看看,这是纣王的视角。
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很自然地站在大宋的视角,韩昌、萧太后以及辽国的官兵成了大反派,让人恨得牙根直痒。后来,又听了刘兰芳的评书《契丹萧太后》,这个聪慧果断,有大格局、大胸怀的女强人的形象让人钦佩。两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萧太后。
《水浒传》第四十回中李逵“江州劫法场 ”有这样的描写:
(法场中间,宋江危在旦夕)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
……
因为小说叙述的视角切口是梁山好汉,所以读者的代入感也是从梁山的角度出发的,即使共情,恐怕也只与梁山好汉们共情。阅读时,读者心里更记挂的是如何救宋江,男一号如何脱险,因此大多不会觉得李逵的行为有多少不妥。李逵的“嗜杀”无形之中或多或少地在阅读心理上被屏蔽了。但是若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来叙述这个场景——
宋徽宗年间,江州城内有一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子名李冤,聪明懂事,每日白天砍柴,夜晚读书,一心盼着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赡养老母。一日,赴城内卖柴,行至江边,忽见一黑大汉挥动双斧迎面杀来,李冤避之不及,门脸上中了一斧,登时脑浆迸裂,一命呜呼。可怜他的孤苦老母,昼夜哭泣,不日竟至惨死。
这段文字读完,什么感觉?当我们从一个无辜受害的小人物的角度叙述,读者是不是极其厌恶李逵的血腥?
看,这就是叙述的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叙述的角度是极其重要的,它里面蕴藏着作者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改变事件的性质。
语文教学中,变换叙述的角度,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效的事情。
《狐假虎威》中,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这可以展开一场辩论。从狐狸的角度出发,自己为了保命,急中生智编个谎话骗过凶残的老虎,当然无可厚非,难道甘愿让它吃了?所以,编谎话无疑是“聪明”的表现。在老虎看来,狐狸当然是“狡猾”的,那么,在百兽的眼里呢?老虎是凶恶的,狐狸是扯虎皮做大旗,“狗仗人势”的(它们并不知道老虎抓了狐狸),这自然也有道理。
《小马过河》里,松鼠和老牛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它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说的都是事实,它们的劝告也是善意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而我们在学习这则故事的时候,都是从小马的角度代入的,这样才会发现“只有试试才会知道水的深浅”的道理。
《坐井观天》里的青蛙说错了吗?从它的角度、它的视野出发,应该是没有错误的。那么,青蛙为什么不知道天有多大?除了和青蛙的能力有关外,这恐怕和井也有很大关系。井那么深,井口那么小,小青蛙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跳出井口。所以,从小青蛙的角度,目之所及,天不过就是井口那么大而已。自身的局限和井口的宽度决定了它的眼界。
我们来就课文做一点尝试吧。
《珍珠鸟》里有几段文字,描写了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靠近“我”、信赖“我”的——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脊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
小珍珠鸟和“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笼子四周—柜顶书架—书桌—杯子—稿纸—“我”的肩头。小珍珠鸟和“我”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飞来飞去—撞灯绳—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茶—啄手指—肩头做梦。这些文字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小珍珠鸟从试探到“放肆”的动作,它的顽皮淘气,得寸进尺,再到最后充分信赖“我”的表现,活像一个淘气可爱的孩子。教学中,为了更真切地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尤其是内心的变化,我试着让学生把这些文字换个角度,即以小珍珠鸟的角度改写这段描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体验的闸门打开了,很多精彩的想象和感受都从笔尖流出。
教学《草船借箭》,我和学生做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想象诸葛亮借箭成功后,周瑜和鲁肃会有怎样的对话,鲁肃怎样还原整个过程,周瑜会有怎样的心情变化和行为表现。这都需要学生从人物的性格、身份等角度去揣摩,去想象,去描绘。第二个任务:给诸葛亮颁奖。他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谋划大师?定一个奖项,思考几条理由,写一段颁奖词。这又是让学生从中体会智者的思维和行文的巧妙。
散文《搭石》很美,那么,假如你是河里的一块“搭石”,你每天会看到怎样的动人画面?小说《桥》很悲壮,如果你化身洪水中的“木桥”,你会有怎样的经历和倾诉?教学《军神》,我们可以变成沃克医生,讲述“军神”刘伯承带给自己的震撼;学习《月光曲》,我们可以化身贝多芬,走近盲姑娘兄妹,体验音乐家内心的澎湃和灵感的生发……《金色的鱼钩》是以战士小梁的口气来写的,是不是可以改编成剧本?当故事一幕幕呈现的时候,所有人物都“动”了,老班长、小梁、两个小战士,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显性化了,所有情节和细节都“活”了,故事的结构和描述显得更丰满也更立体了……
习作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想象,我给了他们支架——变“我”为“它”。先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种事物,然后放飞想象,想它的想法,说它的话语,做它的举动。学生变换了角度,想象起飞:小树每天经受风吹日晒,慢慢地实现着自己“长大”的梦想;蟋蟀躲在草丛里,怯生生地唱着自己的歌曲;蒲公英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奇妙”的旅行;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会有怎样“不寻常”的经历……就这样,一场天马行空的恣意翱翔在学生的心底升腾、蔓延、飘逸……
我一直觉得,《画杨桃》是小学课本里很有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因为仅仅变换一个角度,杨桃竟然成了五角星。
换一个角度,别有洞天,气象万千。
是的,生活中,教学中,我们需要时时变换一下角度,这样,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