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四上)教学设计
作者: 许连生
本文为广州市2022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汉字文化跨学科融合育人课程建设与实施”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14022。
教学目标:
1.会认“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 并背诵下来。
2.能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的大意,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体会诗句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诗人内心的愉悦、平静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1.谈话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江景?
(2)这是你们眼中的江景。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也曾见过这样的江景。(师配乐朗读古诗)
2.析解诗题,随题写字。
(1)出示“暮”和“吟”古文字,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出示:)“暮”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莫”以前也读“mù”,表示太阳落山了,天黑的意思。现在再加一个“日”在“莫”的下面,凸显太阳落下的样子,表示傍晚、黄昏。
(出示: )“吟”的古文字就像张开嘴巴说话的样子,吟,本来就指用嘴巴发出声音,呻吟或叹咏。诗人有感而发,吟诵一首首诗篇,久而久之,“吟”也成了诗歌的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
生:《石灰吟》《游子吟》《葬花吟》……
(2)学生跟随教师书写生字,齐读课题。
暮:日头落到莫字下,“莫”有“日”头夜幕降。
吟:口字小小左上摆,今字末笔横撇收。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江景,唤起情感记忆,促使生活经验与学习知识相勾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古诗,从解读诗题开始,提醒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与注释,渗透解读古诗的方法。随题识字、写字,分散识写的难度,注重学生写字能力的提升。)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白居易的脚步,一起领略这江边美景。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朗读古诗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出示学习任务:读古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第二遍,正确流利,试着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配乐范读。)
2.汇报朗读,个别指导。
3.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4.同桌互读,读出节奏。
读古诗,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平声字可以稍微拉长,仄声字短促收住,尝试读出古诗的韵味。
(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开口朗读古诗,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鼓励学生读流利,字正腔圆,最后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通过学生汇报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等方式,以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
板块三 感知内容,想象画面
1.任务驱动,自学古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首诗,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完成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读:朗读古诗。
画: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释: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汇报交流,想象画面。
(1)同学们,诗人伫立江边,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说。师板书:残阳、江、露、月。)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残阳铺水,晚霞映江。
①拓展诗句,理解“铺”:
太阳在诗人眼中是诗意的,诗人都喜欢以太阳入诗。(出示)李白笔下太阳是“照”下来的,而白居易笔下的太阳是“铺”水中的。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李白《阳春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②借助图片,感悟“铺”:
(出示草原图片,略)一望无际的草原,满眼是绿的,这是“铺”;
(出示画卷图片,略)一幅画卷缓缓打开,平铺过去,这是“铺”;
(出示红旗图片,略)一面大红旗慢慢铺展开来,到处是红色的,这也是“铺”。
③想象激活,描述画面:这一抹残阳从江面上平铺开来,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怎样的江水?(出示)
( )的太阳 ( )的江水
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把这些事物连起来,就可以把诗句的画面还原——读着这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④朗读感悟,感悟景美。
预设二:露珠晶莹,弯月挂空。
①方法迁移,练说画面: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白居易仍伫立江边,久久不愿离去,这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又在白居易的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
( )的夜晚 ( )的露珠
( )的月儿
②汇报展示,朗读感悟。
3.以读促悟,感受画面。
(师生配乐合作读)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带着问题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让他们全程参与学习。想象诗句画面是学习难点,先理解诗意,再抓住关键词想象,充分表达,从而掌握想象的方法。)
板块四 赏析古诗,感悟诗情
1.赏析古诗,读诗悟情。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一首诗,为什么读出了这么多的情感呢?是诗中的哪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2.了解背景,入境入情。
(1)阅读资料:此情此景,是难能可贵的“静”,更是难得一见的“爱”。当时的白居易正面临什么呢?(出示)
当时朝政昏暗,党争激烈,白居易饱尝了在朝为官的黑暗斗争,不愿与他们为伍、心系百姓的白居易主动要求到外地任职。
杭州水患连连,官员们对百姓不闻不问,依然在争权夺势。白居易知道后,主动提出调离朝廷,终于获得批准,前往杭州任职。
(2)揣测心理:夕阳西下,诗人伫立江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写一写。
3. 再读古诗,以声传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情,这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借助背景,让学生挖掘古诗背后的诗情,对白居易有更深层的认识。以读促悟,在朗读中感受诗情。)
板块五 拓展延伸,总结下课
1.拓展延伸,初识“江”意象。
悠悠江水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更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江潮一片,缓缓涌动,这江水激荡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灵。(引读)
依依惜别之时,他们会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愁绪满怀之时,他们会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豪情万丈之时,他们会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论喜怒哀乐,诗人们都和这江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江”,“江”就是他们情感抒发的纽带。白居易也把他这份愉悦、轻松,向这悠悠江水慢慢倾诉呢——
(生齐读《暮江吟》)
2.归纳总结,背诵全诗。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读起这首诗,依然能和诗人共鸣。学完这首诗后,如果你去杭州,站在白堤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出示杭州白堤、白居易的图片)想起一个人,你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
(生背诵全诗)
3.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晚年的白居易,调任于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诗佳作。希望同学们下课后,多找找白居易其他的写景诗来读一读,感受他晚年的那一份淡泊,那一份闲适。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诗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从而提升古诗的阅读量。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古诗背后的文化,让学生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提升古诗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