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眼前景,共鸣心中情

作者: 袁苏

此文系江苏省教研课题“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深度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号:2021JY14- L232)教研成果。

教学目标:

1.基于色彩和空间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能有序地描述画面。

2.结合背景资料,与诗人对话,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学习诗歌“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背景

1.引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谁来背诵一下?

(指名背诵)

2.过渡:这是陆游生命的绝笔,在他弥留之际,伤心悲痛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不见九州统一;明知“死去万事空”,依然热切期盼王师北定中原。“诗言志”,我们还知道若想真正理解一首诗,读懂诗人情感,与诗人对话,必须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南宋诗人林升写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3.理解诗题:

板书:题临安邸。强调“邸”是左宽右窄的字。

指名结合预习理解“邸”和“临安”,说说北宋都城在哪里。

引导:从诗题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预设:

(1)题写在临安旅馆墙壁上的“墙头诗”,诗题为后人所加。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的所见所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由此推测,此诗是林升在临安的所见所思。

过渡: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出示北宋、南宋的疆域地图,说说观图后的感受。

预设:南宋只剩下半壁河山,如果我生活在宋代一定会觉得非常悲愤,一定想要把失地收回来。

过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闻名遐迩,此时杭州又是南宋的都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千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景。在南宋偏安一隅之时,林升来到杭州西湖,他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

二、学习古诗,对话诗人

1.自主学习。(出示自学任务)

(1)自读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2)借助文中插图和注释,边读边想,林升在临安看到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友情提醒:想象要学会抓住景物的色彩,除了“青”外,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

(3)结合背景资料,当林升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会怎样想?体会林升的情感。

2.交流反馈。

(1)读诗歌:

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画面:

画面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①远远望去,群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山上树木葱茏,绿意盎然。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看,西湖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湖面像一面硕大的银镜,在阳光的映照下,湖面波光粼粼,像有无数的光斑在跳动。湖水清澈见底,山的影子,树的影子,还有亭台楼阁的影子全映在了湖水里,水天一色,山水一色。湖那边接天莲叶青翠欲滴,红的、粉的、白的荷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妩媚妖艳。

③西湖边上,气派的楼阁、形态各异的亭台,个个富丽堂皇。湖中一座座精致的画舫徐徐游过,朱红的船身,金黄的船顶,金粉勾勒的美丽花纹。当官的、做生意的一个个大腹便便,醉眼朦胧,在悠闲地听歌看舞。舞女们浓妆艳抹,乌发如云,佩戴金银、翡翠做的头饰,身着明艳的舞裙,扭动腰肢,衣袂飘飘。

④夜幕降临,西湖边华灯已上,点缀着夜色,西湖边成了“不夜城”。

过渡:刚才我们开动了视觉,现在开动一下听觉。你还听到了什么?

预设:缥缈萎靡的丝竹声,咿咿呀呀的歌声,还有达官显贵们的嬉笑声,此起彼伏的酒令,不时的叫好声。

过渡:你还闻到空气中的哪些味道?

预设:花香、草香、酒香、脂粉香……

师:远山、近湖、亭台楼阁组成了一幅空间上的完整立体的画面,你能把这幅画面按照顺序有声有色地说出来吗?

组内互说,班级交流。

画面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过渡:“暖风”指的是自然界温暖的风吗?实际指的是什么?游人呢?“醉”是喝醉?还是什么呢?

预设:“暖风”还指南宋政坛上的奢靡享乐之风。游人不仅指西湖边游览的人,还指那些不思收复失地的人,沉迷享乐的人。“醉”是沉醉、陶醉、纸醉金迷。

(3)想情感 。

过渡:从大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画面色彩搭配绚丽,朱红、桃红、翠绿、明黄,构成了一幅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人在其中本来该是愉快、喜乐的。但林升心情却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他想到了什么?

预设1:从“几时休”可以看出林升并不是沉浸于此,而是在心底大声疾呼“赶快停下来”。

气愤。①千里之外,金人统治下的老百姓生不如死,黑夜漫漫,何时天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却在这里寻欢作乐!

②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走,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靖康耻,犹未雪。”你们却在此花天酒地。

③北方的大好河山沦陷,只剩半壁,仁人志士大声疾呼:“还我河山!”你们却……

④当初还说只在此临时安顿!而现在却是“苟安”,想着“长安”!曾经的誓言哪里去了!

担忧。长此以往,大宋国将不国了,怕是离灭亡不远了。

过渡:气愤、担忧又有什么用呢?出示林升相关资料。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亦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

过渡:从林升的资料中,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置国家、百姓不顾的行为,令林升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一声哀叹——

引读:“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2: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也能看出诗人的情感。

指名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读出怒斥,怒斥那些人纸醉金迷,毫不作为。

②加上“哼”语气词,读出讽刺。讽刺那些乐不思蜀者花天酒地,没有任何的危机意识,已经悠闲不了几天了!

③读出担忧,忧国忧民。

(4)悟写法。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常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明快的景搭配愉快的情,灰暗色调搭配压抑的情。《题临安邸》中景与情是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矛盾呢?

预设:①欢乐的景与悲愤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种“反衬”,西湖边愈是繁华,愈是让作者悲愤、压抑、担忧。

②作为一介书生,他只能通过这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讽刺与不满,希望能够警醒那些人。

(设计意图:教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学生想象有了发力点,把眼前繁华之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的想象是点状的,引导学生把点状、零散的想象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练习有顺序地表达,表述具体、生动、有画面感。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与撕裂,进而体会反衬带来的表达效果。)

三、吟诵古诗,升华情感

过渡:忧心、无奈、愤慨,多种情感交织,林升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挥毫泼墨,提笔在旅店的墙壁上写下《题临安邸》,谁来做林升的知音呢?有画面、有情感地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生练习读,指名读,师相机评价。)

过渡:这样的风气,陆游北定中原的遗愿怎能实现?陆游死不瞑目,苟安的生活最终梦碎于蒙古人的铁骑之下,西湖的歌舞终成了大宋的悲歌与挽歌。

生齐诵古诗。

四、临写古诗,交流评价

过渡:中国有诗画同源、诗书同源之说。拿出你的笔,任选一种形式,把情感付之于笔端吧。

展示评价,强调行款居中,上不顶天,下不接地,字间距匀称。

五、总结提炼,布置作业

出示单元导读,生齐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总结:临终不忘国的陆游,位卑不忘国的林升,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们的眼里常含泪水。下节课,我们将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