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学生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浅析

作者: 汪磊 蒋晓彤 李辕

[摘 要] 从学生个体、辅导员个体、校院层面,以职业规划角度为切入点,对当前涉农专业选调生教育进行了浅析,并针对上述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针对学生个体培养,要将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基层就业的观念;针对辅导员个体来说,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和培养;在校院层面,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做好学生的全方位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从而在各个方面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提升涉农专业学子投身基层选调的人数和比例,为基层地区带来新鲜活力。

[关键词] 选调生;职业规划;涉农专业;基层就业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五维一体’式学科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汪 磊(1993—),男,北京人,硕士,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蒋晓彤(1995—),女,北京人,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李 辕(1994—),男,北京人,硕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09-04 [收稿日期] 2023-01-20

选调生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对象[1]。近年来,国家和高校愈发重视选调生群体的选拔、考核、选用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成为选调生,投入基层建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18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三农”建设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选调生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也必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而涉农高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也将基层选调生的培养列为毕业生培养的重点。但结合文献研究以及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基层选调学生就业数占全校整体毕业生比例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3]。

面对上述问题,从涉农专业学生工作角度进一步做好学生在读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通过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基层就业、服务“三农”的观念成为涉农专业选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涉农专业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下称“回信”)中提到,“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4]。基层地区更加成为未来提供就业岗位的“蓝海”,涉农专业学子相较于其他高校学子,自带“三农”属性和底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基层选调生的生力军,到基层建功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涉农高校作为当前新农科建设背景的关键,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为未来国家新型农业发展和建设输送大量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也提到,广大涉农高校应“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4]。与此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党委在开展选调生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强调了高校是选调生的孕育之地,也突出了高校加强选调生培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使命的应有之义[5]。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中,无论是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工作的学生数量,还是入选选调生的学生数量,都有所突破。但是,从选调生入选的绝对数量看,仍可以进一步提升。此外,根据学院的毕业生回访情况看,部分毕业生存在盲目跟风、尚未做好选调生工作未来职业认知,便投入选调生“大军”中的现象,导致部分选调生入职后出现了岗位适应时间长、职业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如何做好涉农专业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参与投身基层选调工作的学生数量和比例这一“增量”,成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乃至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目前,深度了解学生的职业选择,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将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基层农业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涉农专业学生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浅析

(一)学生层面:求职意愿与职业规划未能考虑全面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受新冠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求职目光放到了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因此,报考选调生在近几年也成了许多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但是,部分毕业生是受家庭及传统社会影响选择报考的,未对选调生工作岗位有全面了解。此外,不同省份和地区的选调生报考情况,又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差异。一部分大学生不肯吃苦、不愿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如来自东部地区或经济情况较好地区的学生,不愿远离家乡到西部基层深耕,而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则希望走出农村,这就导致愿意投身西部偏远、基层地区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影响比例平衡。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并未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大部分本科生在毕业后的第一选择是求学深造,并未在本科阶段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读研期间,对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方面缺乏系统了解,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对于自身的能力情况及岗位要求也缺少正确的认识。以选调生岗位为例,一些学生将求职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备考上,对于自身和选调生行业的了解知之甚少,未能形成“人—职”匹配的概念,进而也就无从谈及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问题。

(二)辅导员层面:工作热情与个人能力、阅历存在差距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就须要对各类就业政策读懂、弄通、吃透,掌握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战基础。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个性特征等。因此,作为辅导员,尤其是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相关就业工作和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在深入学生群体的过程中要能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学生特点,在选调生应聘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但对于辅导员群体,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讲,在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6],大部分辅导员缺少选调生及其他社会工作经历,无法了解选调生具体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未来发展状况;同时,一些辅导员年龄不大,并未真正走入社会,许多思想还局限于校园层面,很难站在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整体的角度给予学生规划和指导。此外,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受限于人生经历和职业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部分辅导员在讲课时仅能做到教授知识点,课程吸引力较小,甚至还会出现现教现学、边教边学的情况,这也造成了许多教师授课时热情满满,但在学生群体中反响平平的尴尬现象。

(三)校、院层面:工作开展丰富但尚有提升空间

在国家就选调生工作开展方面出台有关政策之后,校、院层面一直高度重视选调生的选拔工作。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就业部门选配一名专职教师负责各省市选调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联系,做好本校选调生报考、政策宣讲、政审、公示等有关工作,同时,学校也会对赴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发放专项奖励;学院层面,发动各方资源帮助在校学生了解选调生岗位,邀请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现身说法,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使得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更具说服力。

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层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从校级层面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当前课程教学大纲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此外,职业规划课程并未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范围,各学院也并未全部开设院级层面的职业规划课程。对于涉及选调生等基层就业岗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仍可以进一步充实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报考选调生的动机,以及学生在选调岗位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

三、涉农专业学生选调生培养举措

(一)个体层面: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树立基层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之初便开始进行,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帮助学生个体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7],充分利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并在以选调生为职业目标的前提下,对岗位的基本要求、未来发展、生涯平衡等进行充分了解,认识岗位优势及不足,树立理性的职业动机,形成合理的定位和定向。

作为重点培养的基层公务员,选调生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因此,学生对于基层乡村工作的看法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调整想法,甚至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以及好逸恶劳、不愿吃苦的思想,不断提高自主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深入基层、乡村开展实习实践及志愿服务等锻炼,在锻炼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并对基层工作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在锻炼中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强化心理建设,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持续性缩短与选调生的差距。

此外,大学生群体应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身就业预期,拓宽就业视野,挖掘基层乡村的发展潜力,让基层乡村成为选调生涯中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二)辅导员层面:提升个人能力水平,发挥辅导员工作优势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群体,对学生未来选调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要了解学生,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时刻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我水平。一方面,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工作,认真参加各类相关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吸引更多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认真思考,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与有意愿成为选调生的学生谈心谈话,利用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弥补差距,为步入选调生做足准备。另一方面,应提升课堂管理、课件制作、演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水平,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内容丰富度以及趣味性,还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辅导员相关工作。

此外,选调生是选拔标准较高的群体,因此,在学生阶段辅导员就应加强对有意成为选调生学生群体的考察和培养,把好政治历练关口[6]。辅导员要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注重对其的考察、锻炼,充分了解学生的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将大学生信党、爱党、为党、跟党走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投入乡村基层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大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思想,厚植“三农”情怀,根植基层情怀,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增强党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校、院层面:构筑完善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

在学院层面,应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选调生发展相关内容。大力发掘专业相关领域的基层先进工作者典型,发挥榜样先进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学生了解选调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加深认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有意愿从事选调生工作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丰富实习经历,增强学生与选调生的“人—职”匹配度。

在学校层面,因选调生与普通公务员的定位和职责不完全一致,选调生的使命责任更强,上级组织期望更高,这就要求选调生的培养重点应在职业认同感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进一步优化课程主渠道、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教育;设计具有农业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选调生培育制度,将选调生的定位与学生具体情况相匹配,贯穿学生的多年学习生涯,将学生阶段的劳动教育参与情况、相关实习实践经历整体赋分,综合考察;统筹利用校级机关单位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基层挂职锻炼,就业部门可利用大数据平台统筹各学院选调生情况,重点院系着力挖掘培养;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做到家校结合、联合培养,通过常态化沟通,让家长及时把握孩子的动态化需求,共同助力学生圆梦。

结语

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尤其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情况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成为影响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涉农专业学生的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未来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情况。要做好涉农专业学生的选调生职业规划教育,不仅应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更要利用好各方资源优势,形成教育合力,让选调生教育更加精准地融入学生的全过程培养中,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意向,做好职业规划,夯实各项能力基础,为党和国家提供更加可靠、优秀,并励志投身“三农”服务发展的高质量选调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