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作者: 娄宇轩[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尤为重要。这种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而且对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化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整合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加大思政元素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案例研发、完善制度机制体系建设和营造支撑环境等对策,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研发
[作者简介] 娄宇轩(2000—),男,河北石家庄人,化学硕士,曼彻斯特大学化学院2022级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13-04 [收稿日期] 2023-09-20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化学等理科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紧密整合,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身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义。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索自然现象的同时,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分析化学科技进步如何改善人类生活、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学生不仅能学习化学知识,还能深刻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整合思政元素与化学课堂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化学研究不仅是实验室中的理论探索,更是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化学教学中强调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如强调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环境、能源等社会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培养爱国奉献化学人才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和国家发展需求下,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化学人才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通过讲述中国化学家的故事、分析中国化学发展历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既有深厚化学专业知识,又具备强烈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化学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投身化学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当前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意识和能力不足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一些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结合;另一方面,即便有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因个人对思政教育理解不深、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不够,导致无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教学之中。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元素融入化学教学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当前,思政元素融入化学课堂教学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些化学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添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此外,部分教学实践中的思政元素与化学专业知识结合并不紧密,无法形成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也降低了化学教学的实际效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研发不足
有效的思政教育往往是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在目前的整合实践中,能够紧密联系化学理论与实际、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研发显著不足。这种缺乏创新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难以通过化学学习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价值观的内涵。并且,案例研发的不足不仅影响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也减弱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有力的机制支撑。目前,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失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政策和操作指南,使得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缺乏明确方向和标准;评价体系未能全面反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整合效果,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激励和支持措施不足,无法有效鼓励和引导教师投身于整合实践中。
(五)家校社区支持和氛围待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当前,这种多方支持和良好氛围的构建尚显不足。家长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有限,缺乏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限制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需要注重思政教育与化学专业知识的双重提升。这意味着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还要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战略、科技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全方位的知识提升,教师能够在化学课堂上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因此,教师培训应强调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创新,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现代教学方法,教会教师设计互动性强、情境真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
教师培训还应提高教师的案例开发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通过具体案例来阐释理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培训中应该包含挖掘和设计与化学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的方法,比如化学在环保、能源、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及化学科学家的爱国故事、科研道德等,帮助教师构建与学生生活和国家大事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培训还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研究机构等,也可以参与教师培训中,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和研究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思政元素融入化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必须加大思政元素融入化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这意味着不仅要在更多的化学课程和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提高融入质量,使之能够深入学生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通过“大分子溶液”的教学案例来具体阐述如何实现这一对策。
首先,要明确“大分子溶液”的界定。大分子溶液是指由高分子化合物(如聚合物)形成的溶液,这类化合物的分子量一般远大于小分子化合物,因此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分子溶液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化学教学中一个极具探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主题[1]。
在讲授大分子溶液的基础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在新材料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最新成就,如何通过大分子科学技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来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例如,介绍大分子材料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贡献的责任感。通过大分子溶液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水处理、生物降解塑料等,展示化学科学助力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不仅能增加思政元素的融入深度,还能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与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的紧密联系。在讨论大分子溶液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时,引入科研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讨论,比如在新材料开发过程中如何确保科研活动的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作为化学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应遵守的伦理准则及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案例研发,密切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必须加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研发。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引入真实案例来阐释和应用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以热力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加强案例研发和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的表达,是指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与对外做的功之和。在教授这一定律时,可以引入具体的能源转换案例,如汽车引擎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汽车引擎将燃油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途径,计算能量转换效率,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含义,还能认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化学知识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在讲解热力学概念时,除了传统的温度、热量、内能等基本概念,还应强调这些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全球变暖问题,探讨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热力学概念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热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热力学四大定律及其应用,如制冷系统和热泵等[2]。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引入制冷剂替代研究的案例,讨论如何通过选择更环保的制冷剂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这不仅使学生了解热力学知识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还能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如何服务于环境保护的兴趣。
(四)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体系建设
为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体系是关键。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评价标准、激励措施及支持平台。首先,应制定具体政策,明确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南。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估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也要评价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此促使教师和学生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此外,制定激励机制,对在整合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以此形成全校范围内重视和支持整合工作的良好氛围[3]。最后,建立支持平台,如开发专门的教学资源库、提供教学改革研究基金,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五)营造支撑推进的环境氛围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营造一个可支撑推进的环境氛围尤为关键。这种环境的建立需要校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校方应当扮演关键的领导角色,通过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以有效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整合重要性的认识。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促进了他们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和应用。校方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尝试将思政元素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教师是整合实施的直接执行者,应积极响应校方的号召,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化学教学之中的途径,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此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沟通及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链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积极参与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践探究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化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最后,社会各界如政府相关部门、教育专家、家长以及社区等,应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专业指导、实践平台等多种方式,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