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高校强师计划解析

作者: 刘媚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高校强师计划解析0

[摘 要] 针对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需求,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中关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对照分析师范类专业认证五类三级标准,梳理二者的逻辑关系。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强师计划》实施的基本保障,而《强师计划》中的卓越教师培养又是师范专业认证的最终目标和提升空间。同时,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培养过程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意见,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类专业认证;高质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思政元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探索”(NXSZ20203092);2022年度宁夏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2022AAC03312);2022年度宁夏师范学院高水平本科教育“新师范”教育专项“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新师范教育’建设内涵探索”

[作者简介] 刘 媚(1972—),女,宁夏隆德人,理学硕士,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统计应用与教育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33-04 [收稿日期] 2022-12-2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质量不仅影响着国民素质,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一、近年来师范教育改革措施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师范教育的改革措施。2017年,教育部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定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方案和相应质量标准[2];2018年,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3];2020年,为了全面改革教育评价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4];2022年,为了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5]。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明确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规范了师范教育培养标准,明确了师范院校的评价指标为合格师范生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师范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师范生培养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强师计划》的逻辑关系

师范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强师计划》对培养合格师范生提出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5]而师范类专业认证聚焦专业的内涵发展,旨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对师范专业办学达到质量标准的评价,属于外部质量保障范畴。同时,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进行师范专业质量监测,保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并引导专业依据质量标准达成评价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所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认证理念、认证标准与《强师计划》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师范专业建设内涵、内容体系高度相关。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三级分类是《强师计划》中教师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强师计划》明确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为“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5]。而师范类专业认证分为五类三级,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特殊教育及职业教育五大类别,三级认证标准,其中第一级监测指标的达标,表示该学校承办的师范类专业能够达到办学的基础要求;第二级认证标准,对应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符合教学质量合格标准;第三级监测认证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2]。由此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不仅支持着《强师计划》中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完成,还秉承发展理念,为培养合格教师、卓越教师规范评价标准,是《强师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依据。

(二)专业认证的课程建设标准是《强师计划》中改革师范生培养课程设置的实施规范

《强师计划》中关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师范生的课程改革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5]。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OBE的逆向设计、正向施工理念,通过确定培养目标,并以专业认证标准和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分解为依据,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设置不同层次的毕业要求达成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开设的逻辑矩阵图,进一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以将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落实贯穿课程建设。以某师范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基于专业认证理念,分析该课程的达标情况。

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多维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2)培养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3)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掘大量随机数据中的必然联系,形成必然与偶然、个性与共性、整体与部分、实践与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4)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树立探索科学难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数学理论的严密、完整、统一、和谐与奇异等内在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教师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制订考核方案及目标达成计算方法,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后,根据考核完成情况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2018届毕业生为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采用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课程目标达成计算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所示。

(1)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其中课程目标1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40%,课程目标2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50%,课程目标3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10%,各课程目标达成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目标1达成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实际分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的对应分值]×0.4

目标2达成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实际分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的对应分值]×0.5

目标3达成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实际分值/(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的对应分值]×0.1

(2)各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

(3)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4)课程目标达成度=目标1达成值×40%+目标2达成值×50%+目标3达成值×10%。详细结果见表2。

由分目标达成度可见,学生对该课程目标的1、2、3掌握较好,但目标4达成不够,即学生在反思、批判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还不足,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仍须持续改进。特别是分阶段完成的课程,教师可以针对每名学生的分目标达成情况,根据个性特点制订持续改进方案。根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评价还是间接评价,在反思研究中达成度不高,还须提升。这就需要决策者反思该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而研究改进措施,完成持续改进。

2.毕业要求达成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1)直接评价办法。毕业要求每个指标点取三门支撑课程,按支持程度划定权重(0.5、0.3、0.2或0.4、0.4、0.2或平均权重),画出支撑图,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再按指标点的达成度公式计算,最后取最小值作为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毕业要求达成度=min{相应指标点达成度}

指标点达成度=∑{权重w×支撑课程达成度}

(2)间接评价办法。通过调研、座谈与问卷的方式征求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评价结果分为非常认同、基本认同、一般、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5个档次,用基本认同以上的人数除以总人数计算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最后取最小值作为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两种评价结果见表3。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逻辑矩阵图为主线,通过对课程、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达成度评价,完成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评价底线要求。评价能够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课程开设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而帮助学校反思是否须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调研,形成合理的评价结果,提出建议,形成持续改进闭环。

(三)《强师计划》是师范专业认证状态保持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强师计划》坚持师德为先、质量为重、突出重点、强化保障的原则[5]。依托师范类专业认证,以专业一级监测为底线,确定是否具备办学条件;二级认证标准为师范专业办学合格的尺子,为师范专业办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以此基础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师范生提供规范标准;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的三级认证,为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给予发展空间。这种进阶式的培养模式,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以达到《强师计划》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是新时代师范院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依据各级各类标准规范师范生的培养,让师范生的培养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准可测,从而实现全过程评价,符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在厘清《强师计划》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逻辑关系后,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高水平建设师范专业,高质量培养师范生,为振兴教师教育队伍,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做出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EB/OL].(2021-03-07)[2022-11-27].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130.htm?Gov.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A/OL].(2017-10-26)[2022-1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eqid=fbc937ad0000423100000006645cfbab.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A/OL].(2018-01-20)[2022-11-27].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A/OL].(2020-10-13)[2022-11-2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5]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教师〔2022〕6号[A/OL].(2022-04-11)[2022-1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