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综合医院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教育调查研究

作者: 周小潇 韦露云 周琪享

某三甲综合医院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教育调查研究0

[摘 要] 通过调查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为降低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改进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某三甲综合医院的220名临床专业实习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学历的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须加强针对临床实习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实习生的防护“知信行”,以最大限度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 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职业防护;防护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运用PDCA循环结合PBL教学法对本科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实践研究”(2021JGB158);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调查研究”(2021KY0104);2021年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研究”(202110598170)

[作者简介] 周小潇(1985—),女,广西来宾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和医院运营管理研究;韦露云(1989—),女,广西马山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统计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流行病、医学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29-04 [收稿日期] 2023-02-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血源性职业暴露时有发生。实习生作为医院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刚刚接触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操作规程不熟练,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欠缺,更容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因此,加强对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造成感染的预防非常必要。本文以广西某三甲综合医院的220名临床医学实习生为调查对象,旨在对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实习生的职业防护安全,为做好实习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广西某三甲综合医院的220名临床专业实习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共6道题)、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共4道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

(三)调查方法

采取匿名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共收集问卷236份,其中有效问卷2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22%。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的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采用IBM 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数变量,使用频数、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对于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双侧检验,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

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见表1。

(二)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见表2。

(三)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三、讨论

(一)医学实习生标准预防认知行为有待提高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约是普通人群的2~19倍。血源性职业暴露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可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其中实习生作为医院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刚刚接触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操作规程不熟练,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欠缺,更容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因此,加强针对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造成感染的预防非常必要。标准预防技术是一个重要理念,被公认为是预防皮肤和黏膜职业性血液接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研究发现,医疗操作中戴手套可减少锐器表面46%~86%的血液,使皮肤的血液接触率从11.2%降低到1.3%。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评估表明,62%~80%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开展教育计划,锐器伤的发生率可明显下降。因此,医学实习生的标准预防认知水平亟须通过规范的职业防护教育进行提高。

1.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知晓率有待提高。本次研究显示,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知晓率较低,在HIV传播途径的知晓方面,尚需普及主要病原体以及暴露后处置等相关知识。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通常呼吸道、食物不会传播艾滋病毒。医院作为特殊的职业场所,其职业环境使医务人员有较高机会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以及易被污染的针头与其他利器刺伤而被病原体感染。医学实习生作为医院的特殊群体,更是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病原体以及暴露后的处理方法知晓率不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学校和临床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临床实习生在血源性职业暴露“知信行”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多层面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对树立职业防护意识、落实各项操作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极其重要。因此,加强临床实习生规范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血源性职业暴露知晓率势在必行。

2.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有待加强。医学院校实习生作为刚接触医疗工作岗位的人员,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基本操作不熟练、职业防护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新进入临床实践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等因素,实习生群体较一般工作人员相比,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更大。研究表明,高发锐器伤主要与医护人员缺乏规范持续的防护教育、防护意识淡薄、操作行为不规范及医院管理缺陷等有关。本次研究显示,医学实习生手卫生依从性以及相关防护措施规范性较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与学生性别、年龄、学历有关。医学实习生作为医院诊疗过程的主要参与者,需要在进入临床之前就要培养好防护意识,在临床诊疗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做好相关防护,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二)重视岗前培训,多举措并行,规范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

目前,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教育还没有列入专门的课程,主要通过岗前培训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做好相关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实习生的防护意识。临床实习是培养实习生成为合格医务人员的关键环节,岗前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临床实习生进行医学理论及操作规范,更好地适应实习生活。以实习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初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指导临床实习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实习生识别职业接触风险的能力,将岗前培训常态化和制度化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无法达到临床实习生个性化实践的要求。鉴于这种学习方式较难灵活机动地开展学习实践,因此,应当考虑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PDCA循环、情景模拟、应用实践共同体模式等。

1.PDCA循环是有效的管理模式。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该模式是一种合乎逻辑有效进行的一项工作程序,是按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进行的不断循环,可用于医院或者科室整体问题的解决,也可用于对某一项具体问题的解决。研究显示,PDCA循环是严格、有效的管理模式,经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对实习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层层把控和环环相扣使实习生对细节更加注意、态度更加认真、操作更加规范,且显著提升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钟鸣等[2]应用PDCA循环对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组观察,发现实习生发生职业暴露主要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两组实习生在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发生率上对照组(8.75%)高于观察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PDCA循环管理可降低实习生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而减少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医学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医学情景模拟教学以具体案例或场景为载体,指导实习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实习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实习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情景模拟,增强了教学技能的吸引力,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促使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代勤韵等[3]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进行岗前培训,结果发现观察组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馈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生动地重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有利于增强防护意识,提高识别职业接触的风险能力以及处置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技能水平。

3.实践共同体模式更适应临床实习阶段。实践共同体模式不分学历层次,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群策群力和集体能力的调动,统一课程学习,共享资源,分享临床实践体验。臧爽等[4]对105个实习生分组进行实践共同体模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教育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最近3次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后及时洗手的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及时汇报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3个月内发生职业暴露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因此,实践共同体模式更适应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对实习团队精神培养和职业防护“知信行”有促进作用。

4.增设职业防护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知信行”。临床实习是培养实习生成为合格医务人员的关键环节,规范的职业防护指导和教学对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也提出了要求,临床带教老师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院须要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备设施防护用品,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使教学、带教质量持续提高。而增设职业防护课程让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接受专业性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理论教育,对提高临床实习生“知信行”以及降低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5]。

总之,临床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与临床实习生职业防护“知信行”有关。因此,须要不断强化教育,不断提高临床实习生的防护意识、防护知识和防护能力,将规范的防护行为执行到位并持之以恒。职业防护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丽杰,夏娴,樊林科,等.2015~2017年某三甲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0):3145-3148.

[2]钟鸣,张志彬,吴胞英,等.应用PDCA减少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J].当代医学,2018,24(7):75-77.

[3]代勤韵,付宏,曾闽榕,等.情景模拟式岗前培训在提高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能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7):176-179.

[4]臧爽,刘富强,赵梅珍,等.应用实践共同体模式提高临床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能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36):4498-4501.

[5]周小潇,冯大鹏,周琪享,等.医学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知晓率及防护认知调查[J].大众科技,2022,24(10):79-8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