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成效的研究
作者: 归阳阳[摘 要]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研究十分关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存在流程简单、论文系统操作机械化、学生写作态度被动、论文写作训练不足、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有效提升论文管理成效,提出以下路径: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管理制度建设;二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预先培育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三是加强论文系统的有效运用,完善论文工作激励制度。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 2023年度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管理研究与改革专项)“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23JGZX008);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TPACK能力发展的路径研究”(21JK0035)
[作者简介] 归阳阳(1995—),女,陕西咸阳人,硕士,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学秘书,本科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49-04 [收稿日期] 2023-10-26
毕业论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支撑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判断依据[1]。同时,毕业论文是为了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也是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高校要改进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2]。而作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应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意味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尽管大家深知毕业论文是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但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甚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是教育学院首次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专业。学院至今仅有三年毕业论文的管理经验,做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仅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质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自2020年开始,学前教育专业人数逐年递增,做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十分迫切。根据学校的毕业论文管理规章制度和总体时间安排,学院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方法,在符合大方向的条件下,具体细节要求和答辩安排由各个系与学院共同商定、实施。
(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
1.毕业论文成绩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本研究选取2020—2023年共943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状况。从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得分可以看出,不及格率连续三年为零,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成绩处于70~79分之间,论文成绩良好率从20.67%升至25.15%,增长了4.48%;中等率连续三年基本处于60.00%左右,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论文成绩优秀率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不足3.00%,且处于逐年下降状态。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过于重视论文外在框架的搭建和论文格式的修改,忽视了论文写作内容的内涵提升,可见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工作急不可待。
2.毕业论文选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是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师生互选,即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学院进行统一调配,确保一人一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专业。通过研究发现,选题中90%以上的题目来自实习实践环节,与实验、社会调查等实际结合度较高。毕业论文题目应用性较强、题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与学生专业紧密性较高,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模块内容包括: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幼儿身心发展、幼儿行为研究、幼儿园教学模式建设、幼儿园环境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师幼互动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由于一些学生知识面窄化,虽理解论文选题的含义与写作框架,但很难密切结合研究课题进行论文材料的收集与撰写,易出现正文叙述与所列的标题文不对应、论文资料分析与论文内容框架不匹配等问题。另外,因选题评审、返修过程较为冗长,个别选题评审专家由于工作时间有所差别,可能对论文题目的审核时间较晚,导致学院集中反馈时间紧张,个别学生后期资料收集时间较为紧迫。
3.实施条件分析。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大四学生第一学期应全部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能借助实习幼儿园以及教辅机构等实习场所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与调研工作,为有效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夯实的实验条件。此外,学院的奥尔夫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幼儿游戏教学模拟实验室、乐理与视唱练耳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常态化开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及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场所,保障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开展。
从师资职称结构来看,近一半教师是讲师职称,指导教师偏年轻化,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较为欠缺,缺少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经历,责任与担当感还未表现成熟,不过这也符合新学院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教育学院教师平均指导学生人数的数据,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共计271人,指导教师40人,平均指导学生6.78人;2021年学前教育专业共计346人,指导教师47人,平均指导学生7.36人;2022年学前教育专业共计326人,指导教师49人,平均指导学生数6.65人。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符合“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人”的规定,有助于新学院论文管理有效性的开展与实施。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成效的因素
综上现状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优秀率较低,论文写作质量亟须提升。通过访谈与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引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因素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流程简单、监督体系弱化、论文系统操作机械化
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仅有3届本科毕业生,新设专业由于时间短,师资培养不及时,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管理方式简单,二级学院大多作为执行者与操作者的角色出现,如当学校紧急通知收集论文工作过程性资料时,学院大多才开始布置任务,进而可能导致临时拼凑资料的现象较为明显,缺乏提前预想、思考、规划与管理能力,论文管理实际效果空间有待提升。论文工作委员会本应监督和保障论文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但大多数成员临危受命,委员会工作流程尚未成体系,可能因缺乏日常交流、培训以及研讨的机会,对指导教师的工作状态、学生论文写作过程性成效缺乏应有的监督,导致监督体系功能弱化[3]。采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便捷工作,但因指导教师、学生不积极主动琢磨操作流程,大多数师生对毕业论文系统操作陌生,导致实际论文系统操作较为机械化,出现“要求一步,走一步”的被动局面,进而存在论文系统实际应用的频次较低、实效性缺失等现象。
(二)学生写作态度被动,日常论文写作训练不足,科研素养缺失
毕业生的实际水准是毕业论文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因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毕业论文质量也有所差距。从实际来看,一是毕业生会因忙于教育实习、复习考研、事业编考试、找工作等事宜,投入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有限,如“我现在工作都找不到,没心思写论文”“实习幼儿园事情太多了,我都没有精力和老师沟通论文”等。可见学生论文写作时关注重心偏移,写作态度较为拖延、不积极。二是毕业论文成绩不作为评选奖学金或评优的条件,未形成文件性的奖励措施,迫使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进而引发学生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严重不足。三是大部分本科生缺乏论文写作的经验,学生日常自我训练较少,学院也未开设相关论文写作的课程,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多以“零散组装式”类型呈现。四是学生在实习幼儿园收集到的调研资料,如访谈资料、观察量表资料、问卷资料等,因其数据分析能力薄弱,欠缺对调研资料的深入分析,缺乏综合研究资料的能力。对于出现的实际问题多被表象所吸引,欠缺深入的思考,整体论文的研究成果实际意义不大,未达到预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价值。
(三)指导教师经验不足,责任意识薄弱,与学生沟通方式单一
通过师资职称结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60%以上的论文指导教师是青年教师,大多数教师第一次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各环节要求和流程较为陌生,大多是结合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经验进行指导,实际论文指导经验薄弱。部分外聘教师因各学校对论文指导的要求不一致,存在已有经验与实际指导不匹配等现象。而指导教师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多与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水平[4]。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做好师资培养工作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此外,研究发现,个别教师因为自身原因,如家庭、教学等方面的压力,抱着“得过且过”“完成任务就行”的心态,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责任心不强[5]。从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因在外实习、考编、找工作等因素,师生多借助QQ、微信、腾讯会议等线上交流平台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疏于线下真实的沟通交流,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的实际状况了解甚少,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指导,导致指导效果欠佳。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成效提升的路径探索
(一)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管理制度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是提升管理工作成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可通过提前调研、商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好指导关、过程关、诚信关、质量关,完善毕业论文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成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进行宏观指导,协调解决论文工作的主要原则问题,做好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过程性监督。同时,细化好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表,做到早研究、早准备、早布置。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表主要包括:从第7学期第7周开始,成立工作小组,开展毕业论文动员工作;在第7学期第8~9周,进行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工作;在第7学期第10~13周,开展选题、审题,以及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工作;在第7学期第14~16周,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在第7学期第17~18周到寒假,指导学生进行数据调研以及撰写论文初稿;在第8学期第1~9周,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完成二稿与定稿;在第8学期第10周,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以及答辩申请表撰写;在第8学期第11~13周,组织开展论文答辩工作;在第8学期第14~16周,主要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归档资料系列工作。更新、细化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表给予了学生、教师充足的论文工作时间,避免教师与学生出现拖延现象,督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督导,促使师生严把质量关,进而提升整体的论文水平。为实现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价值增值”,高校要务必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健全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预先培育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
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有信心和动力将任务完成好。一是要争取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提前做好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动员工作,积极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并协同指导教师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让每名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与职责。二是借助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提醒指导教师通过学业指导、学术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规划,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论文写作沙龙、课题研讨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学术资源使用、文献资料收集、学术论文规范等基本学术技能[6]。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互联网+”项目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锻炼实践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学校要求教师的科研项目必须要有1~2名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让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提前培育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技能,指导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体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