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求调查
作者: 李姗姗 刘登攀[摘 要]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需求是教师备课、授课、课堂管理的重要参考。了解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需求,促进需求导向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八个统一”,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度较高,认为很有必要开设此课程,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但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考核等课程元素有多方面的需求,亟须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多加思考,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需求调查;××大学
[基金项目] 2023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医学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研究”(SGH23Y2461);2022年度西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陕西医学教育发展成就与启示”;2023年度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陕西红色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2023595)
[作者简介] 李姗姗(1996—),女,陕西彬县人,硕士,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刘登攀(1976—),男,陕西宝鸡人,博士,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53-04 [收稿日期] 2022-12-20
一、调研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回答了学生要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关键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人生疑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学生,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了解学生所需,及时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和课堂反馈。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所发挥的主导功能,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明确学生在初入大学时的个性特点,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选择性和自觉创造性,广泛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在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将课程建设得更好。××大学聚焦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求,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情况,及时更改教学模式,从教学相长原则中不断改进,以期用合适的供应满足合理的需求,达到教学目的。
二、调研结果
本文基于××大学2022级大一新生展开调研,主要采取自编调查问卷的调研方法,内容包括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作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管理、课堂纪律等方面的教学和课堂需求”[2],共发放问卷2453份。从学生所在年级、性别和专业看,均为大一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33名,占总人数的29.88%,女生1720名,占比为70.12%。
(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表现
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开设的必要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和课程的价值意义的调研结果来看,23.24%的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非常感兴趣,60.50%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设置。由此可见,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其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该调研结果打破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不必要设置且为了学分不得已学习的课程的传统片面认知。对课程内容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希望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到的内容排序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法治思维的养成”“解决成长过程的困惑”“适应大学生活”。具体到教学内容中,学生认为“正确做好人生选择”“坚定理想信念”“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可以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聚焦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个层面,可以解决学生刚步入大学的生活问题和困惑,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学生的需求定位与课程内容匹配度高,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未偏离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需求。
(二)学生对课堂管理方式的需求表现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公共课,多为合班教学,班级总人数达100人以上,这个人数决定了教师难以完全掌握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只能通过签到的形式对学生的上课情况有基本了解,问卷通过上课点名、坐前排、签订上课不玩手机公约三项指标衡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到课率、参与率及听课率,70.00%的学生认同“上课应签到”的观点,但有23.07%的学生期望“偶尔点名或签到”。就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在大一期间的旷课率相对较低,因此有部分学生希望减少签到频率。关于上课坐第几排的问题,上课总是主动坐前排的学生占34.20%,偶尔坐前排的学生占57.32%,但35.22%的学生非常赞同“坐前排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有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意见,793名学生非常赞同“老师要求上课必须坐前排时”的意见,这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常。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利用率的不断上升,大多数教师利用学习通、知到等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需要学生上课时携带手机,83.00%左右的学生认为,在课堂玩手机影响教学氛围,教师必须限制,并且支持全班学生签订上课不玩手机公约。这些结果说明,学生自身能够保证到课率,做到不旷课,但在课上是否坐前排、是否玩手机等取决于自我约束力,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在上课时习惯性查看手机,“增加了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3]。因此,学生需要师生共同签订公约、教师督促其坐在前排来保证学习效率,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提升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需求表现
根据教学实际,××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49.04%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其中线下授课,学生认为“案例分析式”“实践性教学”“活动展演式”的教学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学生希望通过解析案例理解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出课堂,多开展实践活动。这个数据侧面反映了学生希望并愿意参与到课堂中,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不想做传统的知识输入者,其他调研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结论。1 380名学生“支持教师开展大量教学互动,大学生就应该大胆参与,积极展示自己”,970名学生表示“只要教学互动内容丰富质量高,我就喜欢参加”,很少有学生反对教师组织课堂互动提问等活动。45.33%的学生比较愿意在课堂上锻炼挑战自己,且34.4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合作研讨性学习;在合作性学习方式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小组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其次是“社会调查并汇报”和“课堂辩论”。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目前对课程的参与程度低,但加入的意愿强烈,反映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且实践教学、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课程吸引力不够,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对课程考核的需求表现
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调查研究”占51.20%、“进行课堂模拟活动”占48.19%、“制作思维导图”占47.00%、“查阅资料撰写体会”占44.60%、“开展课堂辩论”占39.87%,且67.31%的学生希望“偶尔布置作业”,这个数据表明,现有的作业形式单一且运用效果不佳,学生较为期待新的作业形式。在课程考核方面,选择上85.28%的学生倾向于“日常思想行为表现”,64.82%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57.93%的学生选择了“课堂表现”,42.80%的学生选择了“平时作业”。这表明,学生对课程定位认知为用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表现衡量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情况,但是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只能通过上课时间和课间休息才能了解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只注重“日常思想行为表现”的考核方式不太现实。上述调研结果说明,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僵化和理论,学生希望实现动态考核,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互动,发挥“社会实践”和“课堂表现”考核机制的作用,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体来看,因教学过程、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环环相扣,学生的需求表现为提升上课参与感,降低平时作业的频率,将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表现纳入期末考核。
三、调研对策建议
(一)提升教学主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4]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调研中,学生希望“思想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风趣幽默、学识渊博、风格鲜明,成熟有魅力、高雅有气质,这表明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影响学生是否主动坐前排、是否做到不玩手机等,更能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眼界,树立终身学习理论,注重课程学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升课堂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言行一致,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向“四有”好老师看齐;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在激励政策上,重视学生的仪式感,采取人性化的约束原则,发挥纪律约束和学生自我约束合力。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及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最新需求,强调教学相长原则,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关系,让学生讲真话、吐真言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育人效果反馈上,充分利用与学生课堂互动和课余探讨的机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肯定学生的正向思维和实践,及时引导学生的错误思想,实现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不再满足追求“是什么”,更多的是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定位,解决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问题”,要克服以往传统和刻板的认知定位,但是在学生的视角来看,一些学生还是将课程看成“过度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呈现出理论过于浅薄和过于复杂两种极端情况,学生在高中着重学“知识”,已经形成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因而过于浅薄的理论不符合课程定位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且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案例不够经典、讲解时间过长、分析和总结结论的语言凝练不够等问题,导致出现理论阐释单薄的现实困境,而过于复杂的理论则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喧宾夺主的意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熟读教材,掌握课本逻辑,对学情和教情有充分的了解,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选择积极的价值引领优化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供相关性强和典型案例,建设课程案例库;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添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影像视频观看活动,提高课堂的学习利用率;在案例与理论的关联性和黏合度上,直切主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展开探讨,深剖案例背后的意义,在实现教学理论知识“灌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吸收率和课程的实效性。
(三)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授课对象,为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程效能采取的方式手段。有针对性地利用教学方式的课堂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能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实施情况。大学主要学“理论”,大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形成,突出启发性,由教师提出知识点,由学生串联知识线,实现知识面和逻辑思维的养成,解决现实问题。另外,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大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还不能完全从高中的授课方式中脱离,需要时间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有意识并精心过渡和递进,从学生的最新需求出发,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提出想法,并将小组意见凝结为集体的智慧,实现对事物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另外,当前思政课教学以理论“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一股脑输入,思考过程过短,课程效果不明显,对内容印象不深刻、吸收程度不高,因此,亟须整合教学方式,确立一套有效的实施体系和机制,融汇学生感兴趣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可以融合案例分析式教学、活动展演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在原有理论教学的时间中带学生外出,实地参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基地或红色革命文化景区,使学生真实体验课程内容,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