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贾佳霖 廖雷

[摘 要] 通过对湖北省A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认知度不够、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度不够、融合载体职业色彩不够鲜明、整体设计不足和融合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把握不准,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开展认知度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遵循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平等结合和与学生主体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健全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拓展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载体,完善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守正与创新机理及路径研究”(22G194);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导师制建设路径的探索研究”(21JDSZ3152)

[作者简介] 贾佳霖(1991—),男,河南上蔡人,法学硕士,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服务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廖 雷(1989—),男,湖北洪湖人,法学硕士,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57-04 [收稿日期] 2023-02-13

推进和加强新时代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意志,也是研究的热点。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不够,以“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并列“篇名”,查询中国知网近三年文献仅约30篇,其显示的研究现状是:一方面,注重高职教育特点的研究不够;另一方面,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寥寥无几。也就是说,高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笔者于2019年对A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不到位,职业院校思政、专业等课程融合劳动教育不理想”[1]。笔者又于2022年对5所高职院校学生(含A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发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劳动教育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等”[2]。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以湖北A职业院校为例,以问卷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剖析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开展状况,探讨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性规律认识,提出了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查方法

(一)问卷设计

聚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问题,设计学校和学生个人两个层面的调查问卷,包括实施举措、开展成效、现有困境、客观原因等五方面。

(二)样本选择

选择湖北A职业院校进行抽样调查。A职业院校是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办学历史较长的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五大模块:一是教务处统筹的“劳动教育理论”模块,二是创新创业中心开展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模块,三是二级学院开展的“生产劳动教育”模块,四是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开展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模块,五是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开展的“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块;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实施

对湖北A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600名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论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有所加强

相比笔者2019年的研究结论:“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不到位,职业院校思政、专业等课程融合劳动教育不理想”,此次调查有77.6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9.3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设课程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适当的岗位知识、技能,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73.00%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丰富,涉及实习实训、志愿服务与寝室卫生活动等”;73.17%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天然优势,形式丰富,帮助个人成长成才,效果非常满意”。笔者也了解到,近年来,该校积极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积极探索带有职业底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效果持续向好。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不足

1.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认知度不够。71.83%的学生认为“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是等同的”,仅有19.00%的学生认为“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超过80.00%的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认知亟须提升。反映出高职院校应补齐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短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度不够。仅有25.8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按计划注重融入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内容”;55.00%的学生对“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是否开设手工、家政、盆栽、园艺种植等课程”持肯定态度;16.6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是融入行业中劳动模范的成长成才故事”。数据反映出,专业课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成效有待提升,职业教材未能充分融入劳动观、劳动精神等人文知识。这表明,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的成效不够。

3.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载体的职业色彩不够鲜明。仅有15.83%的学生认为“所在的专业学院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60.6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23.50%的学生认为“所在的专业学院未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专业实践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带有职业底色的特征。调查显示,部分专业学院未利用好校企合作优势,融合载体的职业色彩不够鲜明。

4.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整体设计不够。49.00%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劳动实践,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44.67%的学生认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碎片式,缺乏系统设计”;41.8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缺乏相应的导向、激励和评价机制”。以上数据反映,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整体设计不够,尚未建立常态化机制,劳动教育的落地较为碎片化,未能落脚学校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度难以评价,劳动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5.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效果不佳。70.17%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最佳状态是紧贴学生专业与职业,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69.50%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开展的状况一般,职业底色不够”。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状态认知科学准确,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展未达到最佳效果。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从教育方针和高职教育层面,理解并规划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其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举措,又遵循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上述调查发现的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开展的认知度不够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实施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以辩证的思维阐述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它们都坚持了党的领导,同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具备共同的实施教育载体——专业课(包含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另一方面,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相互依存,“劳动教育侧重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的是‘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重心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主要解决‘如何劳动’的问题;二者共同回答了‘为何劳动、如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劳动的全部”[3]。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将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创造融入职业教育,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充满劳动激情地服务社会各行业发展,解决我国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问题,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具备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可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的自身需求。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二者融合具备“后天教育”的必要性和“先天优势”的可行性。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把握不准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一是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方针层面来实施,并从教育方针层面评价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二是具备职业教育的先天底色,能够在专业课以及专业课劳动实践等环节中完成劳动教育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忽略普通教育的特征,应补齐高职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等人文素质方面劳动教育的短板;三是劳动教育既融合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中,同时又贯通于高职院校管理、文化、运行、特色之中,体现出教育方针的指导性[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专业实习实训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展开创了带有职业底色的广阔平台。问卷显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途径形式丰富,涉及实习实训、志愿服务与寝室卫生活动等”“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开展的状况一般,职业底色不够”,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对照相关政策与要求积极执行,却并未反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教育模式,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尚未把握好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关系及区别,教育方式泛泛而谈,仅停留在政策解读上,缺乏职业技能教育的实际结合与精益求精的专注创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能摒弃“底色”,应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理念,推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更关注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习惯、劳动精神;职业教育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施劳动教育要在认知职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体系。

四、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深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

学校层面应坚持系统论,科学看待二者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彼此关系,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人才培养,制定科学的政策、制度体系、保障措施,以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比如,院系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务部门在统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等同而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