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周加喜 钟翔 罗宝军 周剑 冯慧

“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0

[摘 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针对当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价值引领功能不强、思政资源缺乏以及实施途径单一等关键问题,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以党建引领顶层设计、以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以师资筑牢立教之本、以课程夯实育人根基、以实践培育责任担当”的建设理念,构建了“党建—文化—师资—课程—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育人成效,为高校机械类专业(含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五位一体”;多维多元;立德树人;价值引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力学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面向未来技术的工程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研究”(2019118)

[作者简介] 周加喜(1983—),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94-04 [收稿日期] 2022-11-06

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西方势力不断加强遏制中国发展,在技术上进行封锁,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进行冲击,如何应对西方势力在技术和思想上对我们的双重冲击,是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强国之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培养德行高尚、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经世致用人才,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三是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1]。如何让青年学子心怀家国情怀和科学梦想、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整体教育目标[3-4]。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三个核心问题:(1)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缺乏新的育人理念,亟须提升课程育人的价值引领功能;(2)缺乏多维度的建设体系,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两个孤立维度,亟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体系;(3)缺乏完整闭环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过于僵化,实施途径过于单一,亟待发展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路径[5-7]。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当前面临的挑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党建—文化—师资—课程—实践”“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新体系,探索依托历史文化、学科专业、高层人才、校外企业四类特色资源的多样化培养新路径,做实、做深、做精、做活课程思政,解决课程思政维度不够、路径单一、践行不足等难以满足时代新要求的问题。本文将从理念、实践与推广等方面阐述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院“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经验,以期为高校机械类专业(含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路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千年书院的优良传统,发扬百年机械的创新精神,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创新多维度建设体系,构建多元化实施路径,提出“以党建引领顶层设计,以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以师资筑牢立教之本、以课程夯实育人根基、以实践培育责任担当”的建设理念,构建“党建—文化—师资—课程—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新体系,切实提升课程育人的质量,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一)以党建引领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蓝图,党委领导是顶层设计的核心引领。学院党委统一领导,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岳麓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习小组,定期开展研讨,为课程思政建设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使党支部成为学生涵养理想信念的重要平台,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支部带头践行、全员全程参与”的建设途径,实现“三全育人”的聚合效应。

(二)以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依托红色资源、岳麓书院、重点马院、一流学科等优势,开展系列历史、文化、科技活动,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崇尚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学科文化的浓厚氛围。建设百年机械院史馆,编写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史,挖掘“院史人物”等思政素材;传承“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开展千年学府游学活动;举办“学术之路”系列讲座等学术科技系列活动,薪火传承,以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三)以师资筑牢立教之本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种好责任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思政建设筑牢立教之本。开展课程思政讲课比赛、教学培训、集体研讨,形成“月月有研讨,年年有比赛”的机制;鼓励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育课程思政教育生力军。

(四)以课程夯实育人根基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抓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为课程思政建设守好“主阵地”、护好“主渠道”。制定机械类课程思政专业导则,凝练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深入挖掘机械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汇编《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素材和案例。

(五)以实践培育责任担当

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开展实践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的关键途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善用社会“大课堂”,使课程思政“活”起来、“潮”起来。依托ME省级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名企业共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聘请院士在生产一线开设思政课堂,讲授攻克“卡脖子”问题的中国高铁故事、中国制造故事、中国芯片故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二、“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推广

“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自2019年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已逐步从外延向内涵模式转变。着重探索了依托历史文化、学科专业、高层人才、校外企业四类特色资源的多样化培养新路径,做实、做深、做精、做活课程思政(见图1)。逐步从课程分散建设到党委统一领导规划建设,从单一课程建设到多个维度协同建设,从第一课堂到第二、第三课堂,构建了“党建—文化—师资—课程—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合力。

(一)建设实践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岳麓书院联合成立了课程思政研习小组。通过定期研讨,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勾画顶层蓝图和实施途径,制定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导则》。在导则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五个专业分别制订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中,突显了课程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投入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支持省级课程思政教改课题4项,累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课题30余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30余门,其中10余门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充分挖掘机械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组织教师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汇编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集》,组编并出版了《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史1908—1976》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为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部分优秀案列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示活动”优秀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00例》等。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定期开展集体研讨,支持教师参加各级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多人在省级和校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学院ME省级双创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创新多元化训练双创教育模式,成立了多个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形成了“引导、培养、动员、指导、参赛、总结、提升”的训练机制,参赛学生覆盖面持续稳定攀升、历届竞赛屡创佳绩,增强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提升了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课程思政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聘请院士在电力机车研究所、半导体有限公司、制造与集采中心、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开展移动课程思政授课。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高铁创新发展历程中的思政元素,讲述中车株洲所发展历程、突破IGBT芯片“卡脖子”技术等生动案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勇攀科技高峰,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二)初步成效

“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三年以来,有效促进了立德树人工作,提升了育人质量。在抗击新冠疫情、扶贫攻坚、建设制造强国等方面展现出机械学子的责任担当,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多人在教育部组织的“读懂中国”活动中获奖。ME双创中心师生共建创新创业支部,在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0余次,获评2021年度“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试点班全班保研事迹被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官方媒体相继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研究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参与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40余项,突破激光制造、整车研制、核装备等领域的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相关论文获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三)推广交流

在“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受邀参与共建“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联盟”,多次参加机械类和力学类课程思政研讨会,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同行开展课程思政研讨。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来学院调研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分享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成效,获得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建设成果在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讨会”上展示,并获得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途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湖南大学机械类专业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在教学目标中突现价值引领,在教学内容中蕴含思政元素,在教学形式上提倡多元多样,在抓落实上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方法和途径。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