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环境下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孙超 姚明 耿国庆
[摘 要] 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通过对该类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高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的人才。以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和智慧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挖掘规划设计原则、内容、目标等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智慧教学手段,探索课前资料推送、课上授课内容设计和课后作业布置及评价的课程思政知识点,健全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以期为交通强国背景下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 交通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智慧教学
[基金项目] 2022—2024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智慧教学环境下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T2022YB076);2022年度江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交通工程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及实践路径研究”(2022SZYB032);2022年度江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车辆工程专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融双驱’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2SZYB030)
[作者简介] 孙 超(1990—),男,江苏盐城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交通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管理研究;姚 明(1977—),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载运工具应用研究;耿国庆(1979—),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车辆工程及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15-04 [收稿日期] 2022-11-22
课程思政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课程思政”概念源于2014年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实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部署,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行动指南[2]。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以大数据、计算机通信、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智慧教学方法[4],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为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契机[5]。
一、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概述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交叉学科,更加注重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网络流演化、智慧交通设施建设、交通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因此学科课程思政设置须要与时俱进。国内交通工程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交通设计”“运筹学”“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控制”“交通与环境”“交通控制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施工组织设计”“道路工程材料”“道路勘测设计”等,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道路施工、交通设计及交通管理方面,对交通规划、交通政策法规等宏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须进一步研究[6-7]。
在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者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析交通规划设计类各门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内容交叉衔接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缺陷进行改善;(2)运用PBL、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方式研究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授课效果;(3)根据不同课程(如“交通规划”“交通管控”“交通设计”“交通安全”等)的特点,研究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案。
在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课程思政,并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机衔接。通过课堂专业课的学习完成思政教育的深化,并形成完善的交通工程课程思政群。
(二)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与交通基础理论、建设、管理等相关课程相比,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具有宏观预测性、系统复杂性、工程前瞻性等特点。因此,应更深入地设计该类课程思政要素。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基本定义、交通特性、交通标志与标线、交通安全等知识;理论工具模块包括交通流理论、交通调查与分析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方法等知识;实际应用模块包括交通调查案例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等知识;交通工程新发展模块,注重当前的复杂工程问题,如共享交通、无人驾驶技术、车路协同技术、交通大数据挖掘技术等。
规划设计类课程横向拓展体系作为学院贯穿各专业的课程,更加迫切需要渗透思想政治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更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设计方法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智慧教学环境下课程思政的目标
在当前智能网联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不断渗透、交通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等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正不断主动或者被动地渗入新的内容,交通工程研究在快速更新、持续发展的时代契机下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交通工程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良好思想品德。由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贯穿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更应将思想政治培养与课程内容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素质要求,将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优良品质等融入具体的课程中加以实现。
二、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通过规划设计的系统工程原则树立大局观和整体观。交通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用地安排上,消除外部性,进行区域规划设计。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树立良好的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
通过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当前规划设计的目标已转向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从而提升交通品质和城市竞争力。规划设计应当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在城市的所有交通参与者可以更加安全、舒适、便捷地参与城市交通系统中。
通过动态发展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规划设计须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供需平衡分析,为使规划设计成果具有可靠性和发展性,在规划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专业学习认知。
通过资料调查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机制培养团结合作意识。为有效完成规划设计资料收集工作,调研小组成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协同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保障规划设计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通过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网络树立良好家国情怀。作为交通规划设计工程师,应发现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断了解交通网络运行状况,进而树立国家交通土地资源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研究交通法规树立法律意识。交通规划设计需要采集大量城市道路网络区位数据,同时在制定交通规划设计策略时须要以交通法规为基础。因此,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交通法规,并树立法律意识与交通规划设计底线意识。
通过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国内外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内容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交通设计的发展历程,了解国内交通设计的不同需求,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家国情怀,使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文化自信,确立专业信念。
通过交通规划设计评价分析方法学习树立社会服务意识。交通规划设计评价可以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相关内容的讲授,增强学生对交通设计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思维,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保障规划设计安全需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交通安全是规划设计之根本,由于多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一直偏重通行效率,交通系统无论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参与者的出行习惯,还是城市管理者的指导思想方面,交通规划设计在安全性的需求导向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课堂教学须让学生坚守初心和理想。
通过提升效率树立工匠精神理念。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交通设计中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生在课程中须要学习与交通规划设计相关的工匠精神,树立高品质的自我价值观。
通过环境规划设计树立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绿色环保的交通规划设计才是社会需要的成果,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设。
通过节约经济规划设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须进行经济分析。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国梦,须要依靠大学生,圆梦须要靠奋斗,而奋斗须要价值观指引。智慧教学环境下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学环境下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实践
(一)课前推送资料调查任务
利用雨课堂平台,在上课前一天发布本次规划设计课程所需要的资料调查任务。比如,校园某食堂广场共享单车规划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到实地进行交通调查并在网络收集共享单车规划设计方案。根据雨课堂发布的课前任务,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主式调研。同时,对于不了解的任务或者知识点,学生可以反馈给教师,进而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课前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雨课堂监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学生资料调研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二)课上讲授规划设计原理和内容
智慧教学以信息化设备为媒介,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将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专业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雨课堂智慧教学软件具有签到、弹幕互动、问题实时发送、学生答题统计等功能,可以更好地适应交通规划设计类教学课程,并且更方便地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讲授交通标志牌设计时,通过雨课堂设计交通安全、交通法规相关问题,以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并让学生一起讨论交通标志牌设计的原则和美学特征,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学会交通规划设计中的工匠精神,树立法律意识。
(三)课后布置规划设计及评价考核
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课程项目,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学生的实时互通交流,激发学生对交通规划设计的兴趣,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社会服务等意识。同时,根据雨课堂对课后项目的统计和学生提交作业的记录,让师生间互相评价,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并丰富教学评价机制。
结语
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促使学生担负交通强国历史责任与使命的过程中,引导其理解交通规划设计的内涵,具有交通规划设计的专业精神、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在交通工程专业框架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精神,以及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教学中思想、知识、技术的差异性,贯彻启人思、增人识、授人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科学技术教学的有机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与社会经济、法制规范、人文环境等关联紧密,是交通工程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智慧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教学生动和有趣,加快智慧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并不断探索,深入思考交通规划设计类思政教育在智慧教学环境下的设置要点、教学方式、效果评价等内容,促进思政教育与交通规划设计相关专业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