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模式下“家畜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梁静 冯平 敬晓棋

[摘 要] 基于“家畜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实践OBE教学模式下的“家畜解剖学”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贯彻“以生为本”原则,遵循教学目标反向原则,设计全过程,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整合教学内容,按不同教学目标层次优化教学方法;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式。通过以上措施,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 OBE教育理念;家畜解剖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榆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OBE模式下《家畜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G2335);2022年度榆林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2GK21);2020年度全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陕北农牧交错带‘两对接、四合作、全贯穿’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GJXNK01)

[作者简介] 梁 静(1989—),女,陕西渭南人,农学博士,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畜禽健康养殖研究;冯 平(1980—),男,陕西米脂人,博士,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敬晓棋(1977—),男,陕西宝鸡人,博士,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家畜传染病与病原检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33-04 [收稿日期] 2023-05-09

1981年,美国学者Spady[1]在其所著的《成果导向教育:争议与答案》中提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理念。OBE理念综合了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精熟学习(mastery learning)和标准参照考量(criterion-referenced measurement)等核心理念的精髓。它强调的“成果”不是成绩分数,而是学习者学习历程结束后真正拥有的能力。这种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是以预期的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遵循目标导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构成以“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为主线的教学质量闭环反馈持续改进体系[3]。

“家畜解剖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畜禽机体形态结构规律的科学,主要讲授正常畜禽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和功能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OBE教学模式的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家畜解剖学”课程知识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兴趣。借助“成果导向”和“学生中心”的理念,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进而提高“家畜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专业需求与课程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存在“家畜解剖学”课程定位与动物科学专业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的现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缺乏实践性,仍需进一步改革。

(二)影响“家畜解剖学”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1.专业性强、知识点多,复习总结缺乏系统性,不能全面理解与掌握。由于一些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分流了大量课时,造成专业课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充分消化并吸收。本课程仅通过课堂讲授,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67.5%的学生认为,课后未及时复习与总结是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2.不适应大学生活。榆林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将“家畜解剖学”课程安排在大一第1学期。此时学生刚刚摆脱中学课业繁重的生活,进入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不足是“家畜解剖学”课程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3.学习方法不到位,难以系统学习。在学习“家畜解剖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性框架。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程内容过多,教师授课时难以将解剖学的局部构造与整体有机结合。同时,学生碎片化学习家畜解剖学,难以形成器官组织整体构造的清晰画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各个知识点,形成系统性框架。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课程目标,规划预期学习成果

根据“家畜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并强调课程目标与学习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的原则,参考刘爱平等[4]提出的课程目标层次设计,将教学设计划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本理论层主要包括理解和认识畜禽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掌握正常畜禽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层包括根据畜禽形态和结构特征解决畜禽生产实际问题,具有从事与动物科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掌握畜禽动物遗传特性,熟知动物机体营养吸收特点,具备畜禽动物疾病预防、常见卫生保健及科普宣传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层主要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展优秀的职业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层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预期成果达成

基本理论层主要包括识别动物各大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组成、特点及功能,以阐明动物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发生过程及其规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动物基本组织类型、解剖学构成以及功能特点;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全身骨骼肌肌肉的组成特点以及不同骨骼与肌肉的功能;动物内脏器官的形成、结构组成及功能特性;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及泌尿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及功能;动物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及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动物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及其主要生理功能。基本技能层主要包括在熟悉正常畜禽有机体的形态和结构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畜禽的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掌握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结构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从而对畜禽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有效控制畜禽的繁殖、发育和生长。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不同家畜各器官的一般形态、结构、位置关系,例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被皮系统以及家禽的解剖学特征,通过在知识框架体系引领的基础上,基于标本室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模式,可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综合应用能力层包括了解脊椎动物各大器官系统基本结构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树立进化的、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动物主要器官的系统演化路线及演化规律;动物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最新前沿进展;以家畜动物各大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为重点,了解现代动物解剖学的发展趋势。实践创新能力层主要包括了解畜禽解剖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前沿与发展方向;掌握畜禽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综合思考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动物标本的制作、解剖学历史发展成就、我国科学家对解剖学的贡献、动物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动物主要器官结构形态和基本功能、动物和人类疾病等[5]。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的“家畜解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使用板书、教学挂图、幻灯片和教学模具等手段进行教学讲解。然而,由于家畜解剖学知识的概念和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较为抽象,仅依靠以上教学手段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多媒体课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形象化,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授消化系统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反刍动物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比如以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瘤胃酸中毒、创伤性网胃炎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为突破口,分析疾病发病部位的特征、表现症状等,然后再引入相应的解剖学知识、病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或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3D解剖学教学软件,如数字人平台教学课下学习[6],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互相评价。在综合应用能力层面,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中心,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总结和归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神经系统中12对脑神经的名称很容易记混,可以根据其名称的特点,采用口诀记忆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即12对脑神经名称可以简化为“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Ⅺ副、舌下全”。在实践创新能力层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通软件内将4~5人分为一组,并为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下和线上积极学习,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口头汇报和课堂讨论。如在学习运动系统中的“骨”时,可让学生综合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小组形式组装出动物的骨骼标本。通过这种锻炼方式,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四)加强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考核,评价学习产出

考核评估是一种用于衡量学生学习表现的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课程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成绩构成,并构建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综合考评体系运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采用多种评价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具体来说,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给出平时成绩;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程学习平台在线统计学生线上学习任务点的完成情况、章节测验成绩等,以此为依据给出在线学习成绩;最后进行期末闭卷笔试。

为了考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包括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和专业发展等在内的多方面素质。在评价方式方面,采用综合性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30%,具体包括在规定的学习时段内完成课程学习相关任务:在线观看视频(30%)、在线章节测验(25%)、在线考试(40%),且访问学习平台的次数不少于10次(5%)。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课程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持续改进策略

采用成果导向评价框架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归纳、分析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高效的评价结果。具体来说,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课程目标达成度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包括形成性评价实际分值和目标分值的比值与终结性评价实际分值和目标分值的比值,相应地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