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新路径
作者: 任利 肖甜 陈红燕[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且心理问题的类型日渐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与研究关注的焦点。道德人格的建立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儒家文化对道德人格的论述与研究由来已久,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活水源头。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探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研究历程,尤其是从儒家思想中汲取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取向。最后,从构建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人格理论,将道德人格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道德人格培育的良好环境氛围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师类专项“双路径五维联动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研究”(2022J0107)
[作者简介] 任 利(1980—),女,四川泸州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肖 甜(1990—),女,云南昆明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陈红燕(1991—),女,云南楚雄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77-04 [收稿日期] 2023-07-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1]。大学生作为青年代表,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2],这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奠定了基调。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这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指明了路径。
作为一种典型的积极的健全人格,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建立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妥善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儒家君子观里蕴含的“修齐治平”道德人格的思想精义,不仅可以提升中国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水平,拓宽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畴,还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综合素养。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道德人格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旨在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同时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知行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与道德密不可分,“人格”一词在开始传入我国的时候就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成为人品、品格的代名词。近年来,我国对道德人格的研究主要从孔子的君子理论中汲取能量,对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孔子认为君子是“有耻且格”,曾子以此为基,详细论述了君子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克己、修身的人格内涵及培养方法。
在孔子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论述中,内在道德要素包含了“仁”“义”“知”“信”“勇”等,外在行为的道德素养通过“礼”来规范,而君子人格培养的过程即为“修德”的过程,包括了慎独自律、克己修身、严于律己等具体路径,而这些方法是通过个体自我修养的主要路径。君子人格传承上前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高度重视青年人的道德人格培育,其内核与孔子的君子人格一脉相承,倡导在社会生活中,在由内到外地培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基本道德教育目标,而道德人格的养成除了自我修养以外,还需要通过外修来辅助形成[4]。
学校是承担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重要场所。人格培育源于20世纪早期的人格教育运动,洛克伍德倡导的人格教育是通过学校发起的,系统地教授年轻人养成良好行为的教育项目[5]。我国的人格培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即将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融入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进而塑造大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道德人格。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道德人格培育的教育理论西化或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方法呈现单一化的特征,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使得道德人格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人提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在教育模式上,是育心与育德的结合,因此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发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心理辅导课程,配合积极人格品质培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6]。除此以外,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五育并举”融合的过程,因而应加强对道德人格理论的研究,完善知识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和趣味运动会,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加宿舍集体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理解“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7],在校园环境的营造创设中,增添美好的文化氛围,提升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熏陶[8]。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对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人格培育的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国家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需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新路径与对策
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学校教育作为道德人格培育的主阵地,将道德人格的培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依托,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紧扣起来,培养道德健康、人格健全、心理阳光的时代新君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涵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因此,持续深入地挖掘儒家道德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滋养之源。
(一)构建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人格理论
从儒家语境下看,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我国,它起源于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人性说”,如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根治于心”,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道德的天性。从词源上看,道德可拆分为“道”和“德”。“道”由原来的道路之意引申为规范、原则、规律,一般被意旨为外在行为规范;“德”是遵循这些规范、原则、规律来修养和调控自身的意识以及行为的过程,自主地按照这些规律修养自身,并逐渐形成认同和意志的过程即德性①。正如魏则胜和苗存龙[9]所概括的:道德之“道”,作为人类追求自由应该遵守的法则,既是人类精神结构变化的历史化石,又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结构的旗帜,代表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应该等问题的共识,体现了一个时代文明的水准;道德之“德”,是人类追求自由过程中遵守“自由的法则”前提下所呈现的对于善恶道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状况,最终体现为行为方式。德是道的结果,是人遵循道德法则和道德规则而自律的主体条件;道是德的前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尺度。对道德概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人格理论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生的“道”最首要的是搞清楚自己本来的光明德性。只是这种固有的本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易受社会风气或利欲的影响而逐渐迷失或被蒙蔽,因此,大学生学习和修行的首要目的就是发现自己的光明德性,并且守持这份光明德性。在自己有所得的情况下,再去启发周围的人,感染周围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去重新回归自己的光明德性。其次,把自修和他修统一,做到极致,让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觉悟及道德行为达到更高的境界,让社会更和谐。最后,是要让大学生在“道”的指引下,去实践与大学之“道”相配的德性。
“德位”相配是道德人格理论的基本原则。大学生要明确属于自己的位,不同于职场中的位,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的位,也不同于老年人的位。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的“德”是明确自己作为大学生身上肩负的使命,这些使命包括回馈父母辛勤的养育和期待,还有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其次的“德”是完成专业学位的学习。
具体举例来讲,大学生围绕学习的基本德性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规律的起居生活,按时上课,尊重老师,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努力攻克学业中遇到的困难。当下,有很多大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就会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和情绪低落等。更有甚者,遇到一点学习困难就退缩,在家做起宅男宅女,闭门不出,沉溺网络,逃避现实。不仅没有践行作为大学生要遵循的大学之道,而且丧失了作为大学生的基本德性,“位”与“德”不相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积极构建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人格理论是推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充分开展道德人格知识教育的基础,是培育新时代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思想意识认同和道德认同新君子的指导依据。
(二)将道德人格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礼记·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心理健康成长,人格、道德建设和提升的路径。前者在修心,后者在修行,先正心意才能施加于行动当中,所以结合前后便知道,格物、致知的重点不是分析事物的逻辑,而是对于自我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探究,发掘自身被杂念阻断的本心。没有感受到良知、本心,没有启动良知、本心,也即不能客观、诚实地看待事物,德性无从谈起,人心无以自立,我们认识事物也好,做事情也罢,都容易被各种既有的观念、思维模式、利益关系所误导。
中国儒家对君子培育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克己、修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儒家对于个人基本道德以及基本素质修养的追求,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不再是追求个人的修养,而是将其上升到了诸如家庭、国家、天下等这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社会道德维度上。从现代社会个体意识到现实世界,从古代儒家的个人道德逐渐转变成近代儒家的天下大德,这种层层递进的培养路径是大学生道德人格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10]。
通过仔细分析大学生道德人格心理的结构,结合儒家君子的道德人格培养的步骤,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课程方案,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每个课程模块中,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情感与恋爱、挫折应对、生命教育等内容中,无处不能体现儒家道德思想对大学生“道”与“德”的要求。因此,将大学生道德人格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渐形成道德意志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道德人格培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除了课堂主阵地以外,还要充分营造道德人格培育的浓烈校园文化氛围,将显性的道德人格教育与隐性的道德人格教育融合起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端正己身,拥有良好的道德规范。首先,增强对新时代君子典范的树立与宣传,结合时代需求,运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逐渐认同、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集体运动,通过知识竞赛、集体素质拓展运动、大型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将道德人格培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将道德认识借由集体活动转化为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并从活动中领悟,转化为道德情感。再次,学校的各个部门应充分参与大学生的培养中,组织“三下乡”“赴边疆”“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推动大学生感受儒家道德思想对“道”与“德”的要求,培养浓浓的家国情怀并上升为道德意志。最后,打通家庭—学校—社会的培育环路,即父母要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示范,营造良好的家风;社会要宣传积极的道德人格导向,倡导关爱自己并推己及人的“和合”氛围;学校要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让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浸润,对家能反哺形成正向积极的家风传统,对社会能起到促进社会“共爱”和谐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从儒家道德思想中挖掘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内容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拥有高尚情怀,获得智慧提升,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其应有之义,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6-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3-06-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eqid=8d93b5ed000110160000000364892f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