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院合一”体制下学生思想工作新路径探讨
作者: 刘辉琦 张煜 杨惠莲[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是承担救死扶伤医疗工作和临床教学双重职责的重要场所。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实施“院院合一”管理体制,发挥附属医院主体职能,对新体制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建立新体制下以医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为引领、以职业道德培育为保障、以社会服务意识培育为目标的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体现附属医院医疗与教学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 “院院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青海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弹一星’精神有效融入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22QJG60);2022年度青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院院合一’体制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探讨”(szzx2210)
[作者简介] 刘辉琦(1973—),男,吉林白城人,医学博士,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原病理生理及学生管理研究;杨惠莲(1970—),女,河北保定人,医学硕士,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81-04 [收稿日期] 2023-02-07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1]。医学院校应紧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专业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3]。为进一步完善青海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模式,落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推进医教协同发展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青海大学于2021年正式成立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院院合一”,由附属医院开展教学并进行学生管理,与既往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体制有很大不同,管理主体由临床医学系转变为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为确保新体制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掉队,保质量、有提升,临床医学院对新形势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
一、统一思想,组织保障
“院院合一”是指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两院”)合二为一。临床医学院是在临床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在新的“院院合一”体制下,必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新的、统一的管理架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根据“院院合一”体制,附属医院党委统管临床医学院党建工作,将临床医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医院统筹管理,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附属医院党建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中,原临床医学系党团组织与附属医院党团组织对接,学生及教师相应组织关系转入附属医院相关组织,在附属医院党委、团委组织架构下成立学生党总支、学生团总支。附属医院党委、团委开展学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评选,以及学生党员、团员发展工作。
二、“院院合一”体制下医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路径建设
(一)加强党团建设,强化党团引领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党团建设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抓手,更是核心与引领。党旗所指,即是团旗帜所向,发挥共产党员先锋带头模范作用,树立标杆与旗帜,引领广大团员团结在党旗周围,凝心聚力,培养思想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通过党团建设,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有力量,以活泼生动的方式持续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健康发展。
在“院院合一”体制下,“两院”紧抓党团建设不放松,依托学校和附属医院党委、团委,扎实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不断强化“青马工程”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在“青马工程”中结合医学教育特点融入职业精神培育。加强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党团组织和班团干部作用,以党建促团建。结合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专业特色鲜明的“主题团日”,持续加强“活力团支部建设”、各类“先进班集体”创建。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团组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与管理,凝聚学生向心力。
(二)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发扬红色精神
红色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以红色文化为背景,以宣传和传承红色基因为基础,在社会上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的象征性场所。红色教育基地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规范建设支持,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承载着思想教育功能、政治引导功能、文化传承功能[4]。
青海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就位于距离西宁80余公里的海晏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我们履行、传承、弘扬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两弹一星”精神搭建了平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西宁市,这些红色教育资源为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提供了素材。通过组织临床医学院学生及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自觉感受革命先辈奋斗历程与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
(三)紧抓节点,开展节点育人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当代高校学生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反感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血有肉,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触及学生心灵,这样才能跟学生产生共鸣。特殊节点性活动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事件,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护士节、医师节、国庆节、重大会议等重要节点,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保障,弘扬社会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院合一”体制下,附属医院党委、团委组织的各项节点性活动全部向临床医学院学生开放,并在活动内容设置上将临床医学院学生纳入附属医院优秀党员、团员评选范围,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四)加强政策学习,组织政策宣讲活动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多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积极探索,让学生走向台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学习中得以提升。“两院”以学生党员为核心,以团员骨干为主体组织青年宣讲团,深入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学生宿舍,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会议精神进行宣讲。通过学生组织宣讲,一方面,提升了宣讲团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对“种子选手”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了政策学习效果。
三、“院院合一”体制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建设
(一)提高临床教师的思想政治育人能力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这就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始终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院”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以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一方面,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确保每位临床教师将良好师德师风建设入脑、入心,以身示教,率先垂范,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另一方面,鼓励临床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
(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树立职业认同感
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是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6]。“院院合一”体制下,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统一协调,依托附属医院工作特点与优势,在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开展临床情景模拟、示范演练、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类医学实践,规范医学生的言行举止,训练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其职业认同感。
(三)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在防范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7]。临床医学院极为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两院”统筹协调,发挥附属医院主战场作用,努力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在接触临床过程中感受医院发展、医院文化、医院精神。邀请医院德技双馨的优秀医护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挖掘医院赴鄂医疗队、基层支医医疗队、博士团工作的感人事迹,用身边生动的、真实的人物和鲜活的实例感染学生,引领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为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院院合一”体制下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培育路径建设
(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立德树人培育的重要保证。“两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依托医院医疗资源,开展导诊、义诊、献血、抗疫、宁养、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直面广大患者、服务广大群众,培养“医者仁心”的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荣誉感,树立“健康卫士”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将所学的医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证理论,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相互促进,提升医学专业素养。
(二)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增强服务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有益于培植大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增进大学生对人民的感情;有益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忠诚度,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8]。临床医学院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托附属医院医疗资源及学生自身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响应组织号召,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型“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学生在实践中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社区开展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健康宣讲、辅助体检、卫生保健等多种假期活动,在实践中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理解社会,在实践中践行医学誓言,培养服务社会意识。
(三)组织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律意识
当代大学与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所以,大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是其个人成长必须具有的本领,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战线的主力军要有严格的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临床医学院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成立自律委员会,各种小组、小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人翁精神,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研究成果
自临床医学院成立以来,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海大学“寻找记忆中的年味”等实践活动,其中6名学生被授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2022年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名学生获评青海大学“寻找记忆中的年味”活动三等奖;组织开展活力团支部遴选活动,3个团支部被评为院级活力团支部,1个团支部被评为青海大学最具活力团支部;成立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生活自律委员会及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学风自律委员会;获评青海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3项,临床医学院学生宣讲团成功入选2022年“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入选青海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2人,获批各类思政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多人。
六、经验体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9]。医学专业由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更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0-1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3]这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医学院校要统筹医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工作,培养德医双馨的全方位人才[14]。因此,“院院合一”新体制下,进一步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对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确保医疗卫生系统长久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自成立以来,发挥医院救死扶伤与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多途径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育,探索了“院院合一”体制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但今后仍须进一步完善与加强,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