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师”育人队伍建设价值与路径研究

作者: 姜慧

[摘 要]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责任重大。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打造高质量“工匠之师”育人队伍意义深远。在育人中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具有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三品”价值。“工匠之师”育人队伍建设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涵养工匠精神的动力,教师要用红色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时代成长为优秀红色工匠。

[关键词] 红色文化;工匠精神;育人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开放大学)校级(教)科研项目“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打造特色育人模式”(JKY202213)

[作者简介] 姜 慧(1979—),女,江苏南京人,学士,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85-04 [收稿日期] 2022-10-2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1]。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大先生”一脉相承,在这样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强化教育自觉,育人先育己,将国家意志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职院校打造高质量“工匠之师”育人队伍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努力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高质量“工匠之师”育人队伍,才能肩负起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一)高质量“工匠之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完成2025年、2035年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时间紧迫、任务重大。高职院校教师是否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不仅关系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高质量“工匠之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自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教育主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生情特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不断增强育人过程的针对性和精准度[2]。如何在职业技能人才增加“量”的同时确保“质”的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课题。

(三)高质量“工匠之师”是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需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要追求育人,更要善于育人。

高职院校教师要成为高质量的“工匠之师”,就要做到既能传播知识、传授技能,又能塑造灵魂、打造新人。常怀敬业之心,以高尚的师德、精益求精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永葆进取之心,以先进的理念、扎实的学识引领学生的成长;拥有爱才之心,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做好引路人,做好陪伴者和铺路石[3]。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品格高尚、品行端正、品味高雅的“三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用红色文化滋养工匠精神的“三品”意蕴价值

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在价值理念、内涵效能等多个维度融通共振。在培育、铸就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同时,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基因,是高职院校教师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着力点和创新点。

(一)从红色信仰中汲取工匠精神培育之根魂,塑造学生品格高尚

红色信仰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使我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道路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工匠精神中信念坚定、胸怀全局、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与红色文化的信仰特质具有内在的耦合逻辑[4]。“品格”意为格调格局,在学生品格的塑造中,应以理想信念凝聚价值共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构建大格局。

红色信仰和工匠精神都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在育人过程中,通过不同时期红色工匠的奋斗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学习劳模工匠“有理想守信念”,弘扬光荣传统、锤炼思想品格、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底色。

(二)从红色意志中汲取工匠精神培育之筋骨,塑造学生品行端正

红色文化蕴含着不畏艰险、勇于牺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工匠精神中艰苦奋斗、顽强坚毅、执着专注的品格特质与红色意志贯通融合[5]。“品行”意为行为操守,在学生品行的塑造中,应从红色意志中汲取精神动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教会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祖国与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韧不拔既是红色意志的行为表征,也是工匠精神的基因密码,执着专注是红色意志的品格和特征,是大国工匠的气质和灵魂。要着力引导学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坚韧不拔精神,涵养执着专注精神,摒弃贪图享乐、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思想,耐得住性子、受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在实干奋斗中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美好,敢于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享受精湛技艺创造不凡业绩的乐趣。

(三)从红色情怀中汲取工匠精神培育之温度,塑造学生品味高雅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红色情怀,工匠精神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大公无私、忠诚担当的情怀与红色情怀具有内在契合性。“品味”意为趣味涵养,在学生品味的塑造中,应从红色情怀中领悟情感温度,引导学生从文化认同到行动自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培植拒腐防变的能力,反对低级趣味和庸俗行为。

红色情怀饱含了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对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红色情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价值导引和实践准则,并为培育工匠精神注入情感温度。教育学生铸就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工匠精神,将个人追求和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工作,厚植职业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乐于无私奉献。在职业生涯中,要遵循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锤炼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外部干扰和名利物欲诱惑,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6]。

三、基于红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工匠之师”育人队伍建设路径

品格、品行、品味,突出了高校教师的为师之本和师道尊严。在育人中将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合的“三品”意蕴价值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打好自身人生底色,善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涵养工匠精神的动力,才能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他们成长成才道路的引路人。

(一)传承红色文化,擦亮政治底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正确传达国家意志,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匠精神深刻融入育人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守好红色阵地,在知行合一中勇担重责,全方位擦亮政治底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切实履行职业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岗位职责。

(二)心怀国之大者,向“大先生”看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工匠之师”心怀“国之大者”应该在教学育人中立足两个变局,充满大情怀,站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使命、大格局、大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涵养德行高尚的大境界。

1.心怀家国天下的“大情怀”。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工匠精神生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交锋,教师首先自己要心怀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把教书育人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在教书育人中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做一名有理想有情怀的“工匠之师”。

2.涵养德行高尚的“大境界”。这里的“德”首先是政治品德。“有理想信念”是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政治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品德。这就要求“工匠之师”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讲台阵地,突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政治标准和专业特色,用自己的信仰去引导学生的信仰,用红色工匠精神点燃学生的理想信念之灯。其次是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核心内容是其自身个人素质修养,强化职业道德修养是对个人自身素质再提高的一个过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关爱学生”两个重要方面,这就对新时代的“工匠之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着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忠诚热爱教师岗位,要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努力做让学生喜爱的有温度的好老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用爱心和信任教育引导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好朋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长为又红又专的技术技能型工匠之才。

3.钻研卓越精湛的“大学问”。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做“大学问”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在建成技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教师要向“大先生”看齐。成为高质量“工匠之师”的关键是要能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切实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和难点,深度回应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创造创新能力,以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且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刻透彻地熟悉掌握所教学科外,还要延展知识领域,拓宽学科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研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中,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赋予自己“韧劲”“钻劲”与“闯劲”,将热爱、热情与责任感、使命感相结合,始终保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为学之志,成为具有卓越精湛“大学问”的“工匠之师”。

(三)拓展育人途径,搭建育人平台,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底气

工匠精神中匠人、匠心、匠术和匠德的统一,对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有着能动作用,使其天然适合成为专业课和思政课联结的纽带。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应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工匠精神为彰显的红色教育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1.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工匠精神赋能课程教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打磨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发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平台等载体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渠道充分开展情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让学生在聆听思考、参与体验、感受领悟中潜移默化受到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的熏染教育,达到职业教育的“学做合一”,实现在红色基因中突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高职教育目标[7]。

专业课教学应根据高职学生认知行为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将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与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巧妙融合,用工匠精神赋能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