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科研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探讨

作者: 袁腊梅 刘鑫 颜雪 邓昊

医学生科研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探讨0

[摘 要] 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安全一直是管理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且艰巨的任务。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学生科研实验安全教育教学和相关管理体会,探讨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规范化管理。针对各项安全问题开展安全教育和专项培训,坚持全方位预防和防治结合原则,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断细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办法,推进规范化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保障科研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实验室规范化安全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安全问题;规范化管理;安全教育;制度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医学学科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探讨和持续改进”(2022JGB031);2021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JGB088);2020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实践类项目“‘医学实验技术与方法新进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探索”(2020YJSKSB53)

[作者简介] 袁腊梅(1988—),女,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和实验室管理研究;邓 昊(1973—),男,湖南长沙人,理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和实验室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09-05 [收稿日期] 2023-03-14

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是集科研、教学、医疗、新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和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实验室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核心,重视安全教育和管理,并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和完善的科研公共平台规范化安全管理体系,旨在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科技实力,提高医疗水平。随着医学专业的发展,招生人数和开展实验人数逐年增多,实验室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随之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和相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3]。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医学生科研实验安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体会,综合分析了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和管理措施,供同行们探讨借鉴。

一、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的安全问题

(一)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实验室依据实验室处理对象的生物危险程度和相应防护措施分为四级,其中,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属基础实验室,无特殊安全设施,一般适用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四级防护水平最高(最高防护实验室,可研究高危险性病原体)。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主要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属于基础实验室,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适用于中等危害生物因子的研究。对于涉及高危险性和致命性病原体的相关研究,若有条件则按防护等要求依规建设高等级(三级或四级)实验室开展研究,若条件不允许则可在医院检验科等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进行研究[2]。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每间实验室标识信息牌,注明负责人和危险源等,设置安全标识。要求规范使用每间实验室,保障各实验室环境、卫生和安全。按实验室用途进行分室,如精密仪器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原代细胞培养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细胞培养间等,各室根据实际用途和相关要求进行功能区域划分,防止交叉污染等。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放置实验室安全标识,如红色禁止、黄色警示、蓝色指令和绿色指引标识等。对有潜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废弃物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和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同时,实验室配备通风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实现实验室内温度和湿度等可视化,对内部全区域全时段视频监控,方便实时监管实验室情况[3]。

以研究生培养为例,按照学校规定要求,研究生新生入学后须先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及考核。研究生在开展科学实验前,须先提交入室申请,参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技能及安全教育专项培训,并通过考核;签署并提交相应安全责任承诺书(申请者和指导教师签字,所在科室盖章)。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安全应急设施及出口等与安全相关的各种事项。开展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技能培训和相关科学实验的生物安全培训,强调在相关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事故预防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措施和防护方法等。结合特殊时期,加强特殊时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在承诺书中予以强调并签字确认。研究生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考核,参照流程完成相应登记和审核后方可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并对相关培训内容签字确认和签署安全责任承诺书后,按要求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严格落实实验室门禁制度和准入资格制度,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4]。

(二)消防安全问题

实验室是开展科学实验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常涉及一些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以及多种仪器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人员均应具备消防安全意识,熟悉基本的灭火知识,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室应急处置措施。按要求组织或参加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查实验室,及时清除消防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医院后勤安全保卫部人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内各类安全消防防护设施,及时维护和更换,特别要注意质量和使用期限,严禁超时、超期和超负荷使用[5-6]。

实验室通过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在日常实验中,督促实验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如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使用仪器设备,做好仪器运行状态监测,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整洁有序,避免安全隐患,并做好预防措施。实验完毕后及时清理台面,清点整理好实验仪器,离开前按要求关闭仪器、门窗、水和电源等。建立仪器使用预约和登记制度,利用微信群进行实时“打卡”,特别关注电磁炉、微波炉、吹风机、水浴箱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加热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向管理人员和房间安全责任人报告。

(三)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安全问题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装备部严格控制易制爆和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的申领审批、备案和出入库管理,严格规避易制爆和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的相关风险,保障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针对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种类较多、使用量较大和危险性较高的特点,管理人员须严格遵守相关存放、使用和回收规定,定期进行规范巡查和清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对于该类危险化学品进行专人“双人双锁”保管和责任制,做好出入库管理,建立实验室内部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的使用台账,便于查阅核对,发现遗失或被盗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设立了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专用库房和防盗保险柜,严格遵守“五双”制度: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和双把锁。严格落实申领报批、使用登记和按需按量取用,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并在专用库房大门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识,严禁无关人员进出[5-6]。

在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使用时要有防范措施,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执行,减少危害性。加强对相关废弃物的管理,妥善处理用后废液,确保安全无毒。尚未用完的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须严格落锁封存管理。对于未使用完而不继续使用或已过期的化学品,不能随意丢弃,尤其是剧毒物品的容器、废液和残渣等,严禁随意抛洒,必须封闭好并做好标识,退回仓库,按规定统一处理。同时,由后勤安全保卫部人员针对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配备不同的消防灭火装置,并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及演练。同时,实验室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安全主管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发生危险化学品溢出或暴露并小范围污染,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污染或燃烧、爆炸安全事故等问题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如图1所示。

(四)防疫安全问题

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有效执行各项防疫措施,严防感染和扩散[7]。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等进入实验室必须佩戴好口罩,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腹泻和味觉或嗅觉减退等症状时,暂停进入实验室。如出现违反者将责令停止实验,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在流行性感冒高发期间,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等进入实验室必须佩戴好口罩,如果有出现流感疑似症状(较重的全身症状如高热、乏力、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相对较轻的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暂不进入实验室,应注意防护并避免交叉感染,佩戴好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8]。如果确诊,居家隔离期间应注意勤洗手、多通风,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等遮住口鼻,做好个人防护,尽可能隔离,尽量避免外出,减少与人近距离接触。如出现违反者将责令其停止实验,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二、构建医院科研公共平台实验室规范化安全管理体系

(一)以督查促整改

积极传达、学习和落实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接受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高度重视并组织人员准备,配合检查,根据上级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整改,并持续改进。针对相关专题积极落实开展培训学习,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9]。

(二)以培训促有序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不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明确职责,增强安全和环保意识。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巡查,根据使用频次增加日常检查频次,及时制止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相关问题隐患,结合实验室专用微信群及时通报问题。提醒实验人员在实验中保持整洁有序,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台面,清点整理好实验仪器设备,并检查关闭水和电源等。对不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的人员进行“加餐式”针对性培训,并增加考核频次[9-10]。

(三)以管理促安全

近年来,开展科研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多,实验室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随之增加,对安全和相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3,10]。实验室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全方位预防”和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在安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增强责任感教育和主人翁意识训练,提高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形成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共识。严格落实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办法,在日常执行中不断结合实际细化并完善,在管理方面坚持贯彻“火炉法则”(滚烫的火炉能提供温暖,本身不会主动烫人,但触摸则必烫无疑,而且火炉烫人不分身份:不碰不烫、一碰即烫、哪碰烫哪、谁碰烫谁),督促大家敬畏制度并自觉遵守制度,促进制度的有力执行[11-12]。如对于严格遵守管理规定的实验人员,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如减免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费)。实验室无处罚权,但对于不遵守或违反管理规定的实验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以示警诫和促进改正,如按管理规定足额缴纳管理费,补充完成相应的实验室清洁工作,影响较大的将责令其停止实验。违反规定被禁止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须要重新完成相关培训考核,深刻认识和改正错误后才能被再次允许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并设置重点监督时期,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和互相监督。

(四)以案例促改进

实验人员增多带来了众多问题,各种安全隐患不断暴露,给实验室管理增加了难度。为保障科研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等实验人员的教育。在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议和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时,可以通过分享多个真实典型安全案例,进一步将安全教育现象化和形象化,以案例强调安全知识,将实验室安全与自身生命健康安全等相结合,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服从管理,改进现有行为模式[12-13]。通过真实案例来说规释纪,将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促使实验人员真正理解和接受制度与安全的关系,调和惩处相关矛盾,促进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协同发展。

(五)以课程促规范

依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开设了“临床科研实验技能”和“医学实验技术与方法新进展”课程,并建设了同名慕课课程,致力于开展与科学实验相关的系统教育,注重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和经验分享,旨在培养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其创新思维,使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为后续进入实验室开展安全和规范的科学实验打下一定的基础[3,14]。如教学中提出,在仪器设备软件操作中应遵守“7遍原则”,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1)你教我1遍,我听1遍,记1遍;(2)你再教我1遍,我再听1遍,核对1遍;(3)我教你1遍,你听1遍,校对1遍;(4)你再教我1遍,我再听1遍,核对1遍;(5)我教你1遍,你听1遍,校对1遍;(6)你再教我1遍,我再听1遍,核对1遍;(7)我教你1遍,你听1遍,正确过关,错误重来。实验室主要人员共同筹划编写出版了《医学科研信息分析与实验技能》,该书详细介绍了仪器、设备和软件等的规范化操作方法,有助于系统性的科研训练,提升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促使管理效率提高[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