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王丹 袁媛 吴艳华 沈宁
[摘 要] 在课程思政成为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理工科专业基础类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基于军校育人特色,在充分发掘“工程图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基础上,立足于“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层面探索研究了“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传授中的价值观塑造和引导作用,构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以期为军队院校其他专业基础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立德树人;工程图学;课程思政;价值观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陆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研究”(GJ21ZX029)
[作者简介] 王 丹(1974—),女,山东菏泽人,博士,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图学教学研究;袁 媛(1983—),女,山西晋中人,硕士,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图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39-04 [收稿日期] 2023-03-07
一、“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举措,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发掘所有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课程思政的发端与推广
2014年,上海大学通过开设“大国方略”中国系列通识课,率先开启了课程思政改革先河[1]。随后,上海地区其他高校先后推出“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等,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改革之风。目前,课程思政已经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教育界的国家战略部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
(二)理工科专业基础类课程思政改革
与人文通识课及社科类课程相比,理工类课程思政改革更具挑战性。可喜的是,该类课程思政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的“宇宙简史”课程,揭示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在深层次上触及人们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实现了“知识培养—思维启迪—价值引导”三重突破,被学生誉为“来自星星的课程改革”。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教授从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等几大层次,在阐明新工科之“新”的同时,为理工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有益启示。
(三)“工程图学”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具体到“工程图学”类课程思政改革,有学者谈及学科体系载体、课堂教学平台,以及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并实践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图学”教学,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总之,在课程思政成为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理工类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就目前发表的理论成果及教学改革成果而言,军队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领域。
二、“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高素质新型陆军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效应。目前“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教学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价值引领问题
“工程图学”课程本身技术含量足、标准要求高、逻辑性较强,与工程教育与实践联系紧密。长期以来,该课程教学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承与技艺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改革要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2]。
(二)教学目标的价值定位问题
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重塑德、识、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在筑牢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铸就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
(三)教学内容的价值缺位问题
传统“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往往重知识“灌输”、轻价值观培育,重认知、轻情感,育人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或者被忽视,或者在课堂中被“刻意”介入,难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拟充分发掘思政元素,引入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价值观培育内容。
(四)教学模式的打造创新问题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牢固树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普遍开展,“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融合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培育,打造“一体两端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体”即立德树人是本体;“两端”即人才培养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三结合”即德、识、能“三位一体”的结合。
(五)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问题
拟改革传统“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通过规定相关系列内容、设置一定比例标准等,突出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价值导向地位和作用[3]。
三、“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
在充分发掘“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价值引领,从教学理念引领、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革新等几大层面,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价值观塑造和引导作用,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一)从教学理念上强化思政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因而,“工程图学”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并不只是出现在政治课堂或党日活动中的空话套话,也不是激进思想的理论输出,思政元素需融入、嵌入学习、工作的每一环节。同时,教师自身应承担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具备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5]。
(二)从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6]。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教师应悉心梳理专业知识中能够融入思政元素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融入,深入挖掘课程内在的思政资源和元素,通过精心设计贯穿授课过程中,使“工程图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一方面,要紧密贴合课程内容,以工程图样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以课程中知识点为引子,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中的思政育人素材。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国家关键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为目标,以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为国家和人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引领其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
(三)从教学资源上积累思政素材
在原有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重构知识模块,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的素材准备可以让思政随时发生,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或单元的开始。要将爱国主义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要素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教育载体,涵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内容体系,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知识学习和思想引领的统一。“工程图学”课程知识模块及对应的部分思政素材如表1所示。
(四)从教学模式上深化思政融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致力于打造“思政育人问题导入式”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使研讨、质疑、辩论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7]。
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工程图学”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的科学内涵、时代意义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逻辑布展及融入路径等,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基于军校学员所处的特定环境,结合立德树人目标梳理整合教学内容,提出“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融入大我、发展自我”四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资源,用科学知识的严谨、工程规范的不苟论证解决问题,触碰学生年轻的心灵,增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从教学评价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工程图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评价在常规的闭卷考核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的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以致用和工程规范的高级思维模式;同时,借助各类大学生创新比赛,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同年龄层次学员同场竞技,彰显青春风采,锻炼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课程思政改革以大赛为驱动,课赛结合,采用培训全体—激励多数—选拔优秀的培养模式,在近年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借助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学员一方面可以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定位和规划自己,使“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融入大我、发展自我”落地开花结果。
结语
课程改革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坚守课程思政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以“工程制图”课程为载体,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改探索。基于军校育人特色,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传授中的价值观塑造和引导作用,达成图学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J].求是,2020(17):44-49.
[3]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41(9):23-28.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7]王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5):142-150.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 Taking “Engineering Drawing Science” as an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