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者: 阴凤琴 徐斐 叶泰

[摘 要]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目前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当前社会领域对功能高分子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有关该学科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工科院校须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结合“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分析了该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改革新策略,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对授课教师提出建议,实现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哲学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内容;构建与研究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突破困境:青年教师从‘研’到‘教’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CFTD223028);202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本研一体化课程“功能高分子材料”(10-21-115-007);2020年度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对接农业创新发展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2020014)

[作者简介] 阴凤琴(1985—),女,福建三明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多孔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功能探索研究;徐 斐(1972—),女,江西南昌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研究;叶 泰(1987—),男,湖北武汉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51-04 [收稿日期] 2023-02-28

引言

功能高分子材料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早期,涉及化工、电子、信息、生命、医学、能源等多个领域,并与相关学科有着深入且广泛的交叉融合,因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知识结构也在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迅速变化[1]。随着我国工业化体系的日益完善与成熟,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势必需要大批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人才来带动产业。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工科高校对功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改革与探索必不可少。

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情况逐渐暴露。对于由高校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尤为重要。高校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迫切需要接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及社会发展在于人才质量,而人才培养着重于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应当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从国际视野着眼,须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价值观竞争。因此,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培育年轻学子正确的“中国价值观”,满足学子成长及发展需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价值导向贯穿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并与其融为一体。在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并纳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注重青年学子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使其建立正确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使专业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相互依存。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思政队伍复杂

为了更好地保证“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和国家价值观体系相统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较传统,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同时,当前教育体系下的思政教师队伍较复杂,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难以习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模式出发给学生讲课,无法保证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另外,当代育人对象及育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给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挑战。现有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思政队伍及工作面临多维个体、多元文化、多变思想、多样需求等多样性挑战。

(二)理论指导薄弱,思政实践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仍存在理论依据薄弱和思政实践缺失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科研领域迅速发展,但“功能高分子材料”思政理论建设基础薄弱,滞后于国家对人才的培育需求,且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缺少渗透力和科学性。

在实践环节方面,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缺乏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对学科实验历史的认识,就难以体会国内外前辈科学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而学生在参观工厂、企业、科研院所等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国内学科发展及应用状况的深入了解,也就难以对社会发展需求及科研动向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注重融入思政元素,让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养成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另外,教师应根据“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目标,以教材案例、图片视频、前沿技术、时事热点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信念,使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课程各章节中,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

(一)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打破囿于教师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驱动学生形成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可借助组内讨论和合作的形式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带动不善思考的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课程思政内容,亦可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学习小组等方式把握学生在课后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课程专业问题和不当的价值观念进行及时纠正,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

(二)善用第一次课,激发民族使命感

第一次课决定了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3]。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回顾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建立正确的学术思维。

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在过去较落后,发展缓慢,通过科研人员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一步步发展到如今在国际领域上占有一定地位。高分子前辈们呕心沥血的奋斗史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探索课程前景,提升爱国情怀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以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为基础,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医学等学科都有交叉且应用非常广泛的交叉学科,如离子交换树脂用于硬水软化、废水净化、海水淡化、高纯水制备等。高分子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可用于改善食品性质,延缓食品腐败变质,如增稠添加剂、悬浮添加剂、果冻添加剂等。此外,高分子材料还被应用于洗涤剂中,作为洗涤助剂提高去污效果,常见的有聚丙烯酸钠、改性聚丙烯酸钠、变性淀粉等。

可见,功能高分子材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及研究价值。以此与学生探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前景,促使学生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国家工业领域的创新创造事业培养兼具学习创新能力、国际视野、领导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在教学中将科学研究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四)引用“科研解读”,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功能高分子材料会在各个领域进行使用,因此,相关的变动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内容中。例如,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迅猛,新型的高分子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各种新颖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构成与应用[1]。

对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将科研动态融入课堂中,正确把握科研教学内容与思政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在课堂中解读国内外功能高分子领域的高水平论文,着重对科研动态及研究思路背景等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主动接触与学科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道德等思政品德。

(五)参与社会实践,领略科研精神

当代科研精神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的思想品格,是青年学者应当继承和弘扬的宝贵信念。对于高校学子而言,参与社会实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新时代下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为此,课程教学可以多安排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企业、工厂、科研院等场所的参观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切实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青年学子提前认识正确的社会发展和科研动向,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加强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具有深远意义。

三、“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全面教育的根本保证。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当代青年学子在思想各异的环境下成长,其分辨能力、认知水平等有限。正确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辨别能力和认知水平,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育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认识学科思政价值的兴趣及能力,针对从事相关知识学习和科研的青年学子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及切实完善的思政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热爱国家等宝贵品质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下的关键切入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培育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将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价值观、怀有崇高理想信念、热爱国家和人民的青年学子。

教书育人实际上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在巩固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落实正确完备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元素,以促进功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进步,培养出大批该领域的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和工业水平的提升。相信在不断适应和修改后,功能高分子材料学科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宇文力辉.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4(34):185-1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