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维四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 吴霞[摘 要] 在应用型教育背景下,我国部分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突破。通过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构建“五维四融”人才培养体系,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优化设置、“双师”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依据和支撑条件。实施效果表明,对该培养体系进行推广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五维四融”;培养体系;工程造价;具体实施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五维四融’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M2021143);2021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SDGJ212035)
[作者简介] 吴 霞(1978—),女,河南正阳人,硕士,青岛黄海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建筑工程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85-04 [收稿日期] 2023-03-20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正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偏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人才转型发展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和地方需要的合格人才[1]。
一、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对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部分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造价毕业生存在岗位适应力差、团队意识不强、造价软件不熟练、计价不准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2]。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过程中,受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知识全面掌握,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差距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横向上满足建设领域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专业能力。当前,部分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偏重于“造价员”培养,对管理能力培养薄弱,课程内容注重工程计量计价知识的讲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偏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训练,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行业标准、执业资格证书和学科竞赛等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不足
通过对工程造价毕业生、造价咨询公司、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的调研,发现人才培养“适销不对路”,一些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水平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和高校的用人机制,导致工程造价专业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现有教师太过年轻,缺少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资格证书、岗位需求方面的融通存在偏差;学科大赛学生数量受限,参赛和获奖人数有限,达不到以技促学、以技带学的预期效果。
二、工程造价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各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以期为建设项目、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等企业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在应用型教育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须紧密结合,增强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造价技能竞赛作为行业用人需求的风向标,由行业专家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教学内容的调整,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能有效解决院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断层”的问题,助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3]。
(二)提升工程造价人员素养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公司等建筑行业相关代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工程项目的投资预测、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全过程的造价管理等工作。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既要懂施工技术,又要掌握项目管理和造价管理等综合知识。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和执业资格考试对接势在必行。
三、“五维四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分析
本文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以“五维”教学支撑体系为着力点,实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设线上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完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
在“五维四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将行业标准、岗位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将工作过程和企业人才需求纳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学中有做,做中求学”的课程、岗位、竞赛、证书融通的“理论+实践”培养标准,拓展专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五维四融”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以“四融”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平台
构建“四位一体”的“岗课赛证”(工作岗位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竞赛—相关证书)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岗位群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将职业技能标准需求等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并将执业资格考试、技能大赛和岗位需求融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四融”专业课程平台,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1.课岗融合。搭建课岗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需求,以行业标准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并将工程造价岗位的岗位职责转化为教师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课堂变为岗位,开发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网格化”教学资源。并以岗位为导向、企业为根本、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对造价师、预算员、造价员、施工员、绘图员等岗位业务能力和知识的专项培养。
2.课证融合。将工程造价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分析证书的考试内容,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执业证书的考试内容分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执业证书的理论融合、专业实践能力与证书鉴定的要求融合,实现证书的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专科课程的专项能力培养。另外,教材和证书用书、课程内容和考试题型等对接,体现证书考试的要求,逐步实现证书指导课程,课程与证书无缝对接,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将学历和职业培训相融合,畅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
3.课赛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利用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大赛报名、选拔、展示、考核、激励、辐射等功能,将大赛的相关项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根据大赛内容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结合技能大赛调整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以竞赛项目教学为导向,设计教学环节,制定课堂教学任务。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选拔优秀项目,为大赛进行选手培养和选拔,让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常规学习,提升工程造价创新和创业能力。
4.赛证融合。“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应用型院校须不断完善国家、省、校级各类大赛的奖励机制,提升竞赛参与的积极性。“证”是学习的行业标准,须融通多类职业技能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侧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系统性、综合性及扎实程度,促使其达到实践操作要求;技能大赛侧重于现场发挥,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技巧能力和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4]。因此,赛证融合中实验实训任务应根据大赛和证书制定,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基础性和高阶性,实现融通的教学模式。
(三)优化“五维”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以“四融”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平台实施,需“五维”支撑体系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具体实施如下。
1.依托“岗课赛证”,完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以工程造价技能大赛、证书和岗位需求为依据,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以“岗课赛证”课程支撑实践体系建设,从基础设施到工程造价专业各类实训实验室的规划和实施,不断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按照各类各级大赛对实训室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对实训室建设和功能进行配置,建立符合大赛要求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场所。
2.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核心技能。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到校企合作企业的造价师岗位挂职、参与本专业设立的“工程造价咨询中心”实操业务、考取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造价岗位的核心技能[5]。聘请企业造价岗位高级技术人员、带教专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深入“订单班”“产学研中心”等教学,带动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核心技能。
3.构建配套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设置,须改变传统的考核与评估方法,优化考核评价指标,重构课程考核体系。重点关注专业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岗位需求实践环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性考核。通过等级赋分等方式,不断拓宽专业课程的考核范围。在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可利用相关技能大赛和资格证书的等级兑换相应的学分,逐步形成“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良性考核运行机制,完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4.对接“岗证赛”的专业课程教材。开发满足“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教材,重组原有的教材内容,引入建筑行业、造价咨询的最新行业标准、岗位职责,邀请企业专家、职业技能评价机构、职业资格考证机构及高校专业负责人等共同编制专业教材,将工程造价岗位、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资格正式考核、技能大赛等知识融于教材,使教材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紧密结合,满足“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
5.引入岗位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高校须构建“素质优良、能力一流”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顺、赛教结合”的教学任务。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对本专业传统的教学型实验实训条件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建立集教学、实训、自我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职业技能大赛和等级考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实现“项目入校、教能相长”,共建技能大赛实训站点和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点。
四、“五维四融”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
“岗课赛证”可以给行业和企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赋能,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对“岗课赛证”融合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施[6]。
(一)推动“五维四融”应用型育人新模式
“五维四融”培养体系,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前提,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执业能力、岗位人才为主线,对接行业先进的技术和岗位能力要求,将工作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全面提升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水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7]。
(二)推进产教融合深度,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通过工程造价咨询中心、BIM产学研中心、订单班等模式的实施,促进学院、专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高水平、高标准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和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重组教学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以项目导向型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要求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