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评定与治疗学”岗位胜任力导向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 古琨如 刘春龙 余芳菲

[摘 要] 为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初步探讨其实践效果,采用准实验设计,比较课程体系实施前(2023年1—6月,n=133)与实施后(2023年9月—2024年1月,n=133)两组学生在岗位胜任力、教学质量、学习成绩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课程体系实施后,学生在岗位胜任力各维度评分、教学质量优良率、课程满意度、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成绩方面均显著提高(p<0.05)。新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满意度,引入思政元素增强了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 岗位胜任力;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粤教高函〔2021〕29号);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作业治疗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用与分析”(粤教高函〔2020〕20号)

[作者简介] 古琨如(1984—),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2019级针灸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临床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康复治疗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刘春龙(1980—),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临床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研究;余芳菲(1989—),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基础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研究。

“言语评定与治疗学”是一门涵盖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1]。当前,该课程面临知识抽象但缺乏临床实操体验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2]。岗位胜任力培养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培养优秀医疗人才意义重大[3]。《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强调“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4],医学院校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推理能力、患者管理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5]。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改进“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探讨其实施效果,旨在为建立标准化的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培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用准实验设计,比较课程体系实施前后两组学生的表现。对照组为2023年1—6月(课程体系实施前)的133名该专业大二学生,年龄19~21岁(20.14±0.68岁),其中男生58例,女生75例;中共党员17例,共青团员106例,群众10例。观察组为2023年9月—2024年1月(课程体系实施后)的同批学生,此时已升入大三。两组在性别、年龄和政治面貌等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岗位胜任力预测评分、教学质量优良率、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成绩及课程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

(二)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1)本校康复治疗专业在籍注册的本科生;(2)上学期课程均合格,且依从性较好;(3)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字同意研究。

2.排除标准:(1)本学期缺课3节以上;(2)非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

(三)方法

1.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国内外康复教学模式调查和行业需求调研,按“三阶段四模块”课程改革体系,制定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

2.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内容。(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强调“尊重差异”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责任心和耐心,实现“四位一体”课程思政目标。(2)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岗位能力。基于康复治疗工作流程,提炼13种关键岗位能力,包括临床能力、人文素养、沟通能力等。(3)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优化整合课程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融合,构建以疾病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实施。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模块:(1)思政人文目标模块。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加强同理心培养,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2)沟通技巧模块。从业人员间的沟通训练:强化学生与患者及同事的沟通能力,减轻焦虑,增加信心。①标准化患者教学:增加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提供统一、客观的教学和评估,培养职业态度和沟通技巧。②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模拟临床环境,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3)多元素优化整合课程模块。①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②案例式教学:通过经典病例分析,提升实践能力。③跨学科教育:增加不同专业间的合作,如模拟研讨会。(4)远程资料库的探索模块。康复治疗学微课网络学习平台可提供在线学习支持。

(四)评价指标

1.岗位胜任力评估:使用经过信效度验证的自行设计量表,包括康复医学基本能力、创新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整体计划管理能力四个维度,每项10分。为确保评估的客观性,由2名经过培训的评估员独立评分,取平均值。

2.教学质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分优、良、差三级,计算优良率。

3.学习成效评估:比较专业理论考试(100分)和临床技能考核(100分)成绩。临床技能考核采用标准化病人考试方法,由经过培训的教师评分,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课程满意度:采用100分制匿名问卷,≥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五)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岗位胜任力预测评分

观察组康复医学基本能力、创新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整体计划管理能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二)两组教学质量优良率

观察组教学质量优良率为98.50%,高于对照组的86.47%(p<0.05)。

(三)两组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成绩

观察组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四)两组课程满意度

观察组课程满意度为97.74%,高于对照组的88.72%(p<0.05)。

(五)学生对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

课程思政融入“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后效果显著:89%以上的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提升了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93%以上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品德和思政认识;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显著提升教学成果;62%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大幅提升了道德品质;72%以上的学生认为它增强了学习兴趣;70%以上的学生欢迎教师分享做人做事道理;近60%的学生对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给予最高评分。这些数据表明,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显著增强了其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六)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及建议

学生对课程思政有深刻认识和积极建议。7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中关注专业内容和时政文化;9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理解课程思政;83%的学生认为关键在于专业相关性和教学方式;72%的学生认识到课程中包含思政元素的重要性;64%的学生希望增加职业素养等内容;60%的学生期望通过实践和讨论等方式推进。实施效果显著,95%以上的学生认识到耐心沟通的重要性,89%的学生认为实习生应具备谦虚负责等品质。这表明课程思政在康复治疗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强化了其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能力。

三、讨论

(一)新课程体系的效果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6]。当前康复医学专业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传统讲授法易导致教师临床应用掌握有限,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7]。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难理解操作细节,导致实操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8]。因此,康复医学专业教学改革重点是增加临床实践教学,采用岗位胜任力导向教学模式[9]。研究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0]。“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涵盖面广,实践性强,相关职业多,人才培养难度高[11]。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培训体系,本研究采用“三阶段四模块”课程体系,侧重思政融入和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和沟通技能培养,引入标准化患者教学和场景模拟[12]。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新课程体系可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范景辉等[13]的研究得出类似结论。观察组在教学质量、满意度、理论和技能成绩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张传厚等[14]研究也显示,此教学模式可提高实习生成绩。结果表明,岗位胜任力导向课程体系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例如增加案例教学、组织社会实践等。

(三)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推广性;其次,研究时间跨度较短,无法评估新课程体系的长期效果;最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时间存在季节差异,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四)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以下方向:(1)扩大样本规模,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进行长期追踪研究,评估新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3)探索将此课程体系推广到其他医学专业的可行性;(4)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提高其效果。

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满意度。课程思政元素的创新性融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未来须要进行更大规模、更长期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言语评定与治疗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胥科,郑芸,孟照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8):794-797.

[2]王大明,毛琳,陈作兵,等.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7):30-32.

[3]李焕,王银燕,孙韬,等.基于“岗位胜任力”院校合作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4):157-160.

[4]陈淑珍.医学免疫学科研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研究杂志,2023,52(7):202-204.

[5]陈寒昱,夏宝妹,袁丹,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6):154-156.

[6]陶英霞,徐琳峰,石君杰,等.浙江省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21,20(4):11-14.

[7]吕福现,井于玲,李贞兰,等.新医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27(2):249-2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