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示范

作者: 孙丽娟

[摘 要] 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对学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示范。义务教育段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按照阅读目标、阅读方法和阅读所得等可分为朗读、精读、积累、书写、注解、品析、批注的示范等。示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有其须要注意的原则。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唯有教师善于阅读,深有所得,并根据阅读教学需要进行相关的示范,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因此,教师示范应该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和基本功。

[关键词] 教师示范;阅读教学;教学课例

[作者简介] 孙丽娟(197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引言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提倡写“下水文”。“下水”一词从游泳方面借来,意为教师要经常动笔,写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另外写点什么,给学生示范,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其实,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需要教师示范。因为,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书无一不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示范。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示范可以知道学生的甘苦;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示范能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暗示。

我国的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课应该承担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全部(除作文课外)任务,因此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示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辅以实例来阐述。

按照语文能力,大致可分为听、说、读、写、书的示范,按照阅读目标、阅读方法和阅读所得等又可细分如下。

一、阅读方法及策略的示范

部编版教材注重从读的主体、读的方式、读的数量等方面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教师示范则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朗读示范

2011年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朗读方法和技能,体会文章的语言、内涵,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

朗读须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解读与深入体悟的基础上。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说:“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余老师范读后,学生发现“念”“盖”“但”字有情感蕴含其中。余老师指导:“‘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1]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余老师并非简单地将“音节拉长一点”作为读出文言味道的重点,而是引导学生注意“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范以技巧,细腻指导,必要时进行分解,这样读的背后是有知识支撑的。学生在余老师的示范下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朗读也有“最近发展区”,要依据学情来确定朗读目标,有层次分角度地设计并实施朗读活动。在教师范读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或凝神静听,或轻声伴读,或跟读接读,或标记批注。有时,虽然没有范读原文,但描述性、整合性、引导性话语,也可以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一些教师由于发音等原因不喜欢范读,用录音代替,其实再精彩的名家录音朗读,也比不上教师面对面的示范、心与心的交流,这才是课堂的魅力。

(二)精读示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邓稼先》是一篇大手笔的文章,又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的特殊位置,笔者本文作为精读范例来教,即重点学习“如何精读”。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第四部分表达比较特别的地方。学生很快发现小标题很特别。相机引导:“‘民族感情?友情?’,标题有两个问号;这部分的结尾‘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是个选择复句,也是由两个表疑问的分句组成。加起来就是四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答案就在文中。”进而示范精读第一段:“‘寒春曾参与’实际上是说什么?括号里的内容可以不写吗?注解⑥和⑦是什么意思?寒春参不参加有什么了不起?其实,这句话想说的不是‘寒春曾参与’而是‘寒春领导’,想说中国人制造的原子弹不是凭着自己的力量,这样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听完示范还是挺震撼的,最后照着老师示范的样子精读第二至四段,找出叙述中的特别之处。

学生通过精读示范和自主实践,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严谨,从中看出邓稼先的严谨、守信和挺得直直的民族脊梁,体会到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情怀,杨振宁为邓稼先骄傲和为祖国自豪这两种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割。

(三)译读示范

《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重点是探究文中描写自然景物所引发的情感变化。教学中可通过“译读”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凝练传神之美。

教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很多句子加点想象,译读出来,就更能体会小石潭的美,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读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的时候,老师眼前仿佛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

教师进行译读示范:“‘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片的竹林,就听到了清越动人的水声,这水声如珮环相击,在林间回荡,美妙极了!我平静的心顿时欢悦起来……’同学们可以任选一句加点想象,描述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示范并非仅“呈现示范”这么简单,它应是一个相对完整、饱满的教学活动,在这当中有教师的创情、讲解、指导、点拨、评价、组织,有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它们为教学活动走向深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略读、浏览、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及策略的示范。

二、基于不同阅读目标的示范

儿童学习并掌握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理解—积累—表达,它是一个由获取到储存,最终指向输出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去输入、理解、积累、模仿,最终达到运用。

(一)注解示范

注解是阅读的工具,它包含着关于语音、语义、语法、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常常使用注解,却很少自己完成注解。

在《安塞腰鼓》一课,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设计网络语文学习平台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注解等学习任务。首先,组织4人为一组讨论如何编辑“词语注解”,并举例说明。其次,进行重点讨论:要注解哪些词语,解释要呈现哪些内容。在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这时小结:注解应着眼于易读错、易写错、不明白之处,重点可选择读读写写、课下注解的词语及课文关键词等。可以呈现注音、语境义、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积累、形近字辨析等。最后,教师进行示例。

词语注解示范有助于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授其“鱼”,又授其“渔”。

(二)积累示范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部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以“帮助学生学会自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先让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初步梳理小说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积累“一组词”进一步梳理小说情节,理解父亲形象。首先,讲明积累要求:“父亲为圆‘台阶’梦做了什么?请大家在课文中选出一组词来概括。请注意‘一组’表明这些词语都是同类的。比如老师选的是‘一块砖、一片瓦’,因为它能表现出父亲一砖一瓦、长年累月、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你还能选别的一组词语吗?”学生独立积累,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积累示范:种田、砍柴、捡卵石、编草鞋,晚稻、春花,挑一担谷子、淌一片汗,鸡叫三遍时、黄昏贴近家门口时,一堆破草鞋、一根扁担、一个黑瓦罐,搬砖头、担泥土、筹划材料……

积累“一组词”,既承接之前“勾画生词”的活动,又能进一步梳理小说情节,更好地理解父亲吃苦耐劳、坚忍执着的形象。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符合学生感受认知的规律,也贴合小说学习的特定要求,环节紧凑。

(三)书写示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别提书写得规范美观了。教师在课堂上或不愿写,或不敢写。反观自己的教学,也常常是讲到关键处随手写几个字,与其说是“板书”,不如说是“记录”。

语文教师常常会示范书写生字。大致的流程是:师边写边讲解—生边观察边模仿—生练习—师点评。在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打开投影,铺开作业本,提笔书写示范,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如何握笔、运笔、起笔、收笔、占格等。在书写示范中,我们不仅应关注全体,还应重视在个别学生(需要针对性辅导的)作业本上的示范书写,这种近距离的关注,因为有情感的交流,学生会更为珍视。部分教师因为字写得不好,喜欢让学生临摹字帖,这样也不失为一种补充和辅助,但字帖无法代替教师的范写,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基于不同阅读目标可以进行提问、倾听、评价、提取信息等示范。

三、表达阅读所得的示范

表达阅读所得是语文教学常见的训练内容。但在教学中常常以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抄写标准答案来代替真实的阅读体验,也不乏以固定模板来敷衍回答。到底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使学生能深入体会表达的效果和妙处,教师示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一)品析示范

《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千古独绝”。清朝学者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也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但我们平时教学,不能像香菱这样仅凭感觉来鉴赏。笔者对“圆”字的品析示范如下:“本来落日是令人伤感的意象,但是一个‘圆’字使它拥有了一种温暖而苍凉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长河之上那一轮圆圆的红日缓缓沉落的情景。那样的单纯而丰富,那样的静谧而永恒……有了一个‘直’,一个‘圆’,前面‘单车问边’的郁闷心情一扫而空。”

先请学生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写的,然后小结:我们可抓住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表达效果及引发感受等来品味语言。不同的情况会有所不同,重点是融入自己的感受。

(二)补白示范

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大致是能读懂的,但如果想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体会情感,就要沉浸到字里行间,从细微之处读出作者虽然没有“写”出来,但实际上“有”的情感。

在《老王》一课中,老王在临死前把自己仅有的新鲜的大鸡蛋和好香油送给杨绛先生一家,而且执意不要钱。但杨先生硬是把钱塞给他,在她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被迫”要了,此时老王的内心是复杂的,但文章并没有写出来。黄厚江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黄厚江老师在学生写完交流后,出示了范例:“杨先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个样子,还能活几天呢?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大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啊!”[2]

这个补白示范语言质朴、真诚,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老王的善良和对亲情的渴望,读出知识分子和身处底层的“老王”的距离,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结尾处的“愧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