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证合一”模式下心外科专硕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作者: 柳磊 孔佳杰

[摘 要] 探讨了“四证合一”心外科专硕培养模式下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一培养模式旨在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学习相融合,为培养更全面、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独立的科研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提供平台和鼓励论文发表也被认为是关键因素。除了科研创新能力以外,综合素质培养同样重要。最后,紧密的指导和考核机制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培养模式对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临床医学;心外科;研究生;“四证合一”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四证合一’模式下提升心外科专硕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YJGY202117)

[作者简介] 柳 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博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心脏血管外科研究;孔佳杰(1997—),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2级心脏血管外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脏血管外科。

一、国内外心脏外科培养现状分析

心脏外科疾病一直是全球卫生领域的主要挑战,对医疗领域高级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急需经过良好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卓越的护理和治疗。心外科“四证合一”培训模式作为优秀心脏外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在不断推动心脏外科领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临床心外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具有主导地位。心脏外科领域的学习确实充满挑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更迅速、更高效地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心外科“四证合一”的专业硕士课程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训练,同时也强调科研方面的训练,有利于使他们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思维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有助于确保新一代医疗专业人员既能够胜任日常的患者护理和手术,又能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贡献。

在美国的临床医学学习中,大约有一半的医学院要求学生通过NBME(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的第一部分考试,大约三分之一的医学院要求学生通过第二部分考试。NBME提供的学科检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1]。在我国,临床医学的学习采用了“四证合一”的模式,注重临床实践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这与美国的心外科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异曲同工,契合心外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四证合一”专业硕士培养阶段,目前还缺少明确的科研能力培养和训练计划。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执业医师和技能培训的结业考试、笔试以及各阶段的出科考核等压力,同时须要进行临床工作,并补充大量本科期间未曾涉及的心外科专业知识储备,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专科研究生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与传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通常没有独立且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能力和经验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来科研发展的潜力。

二、心外科“四证合一”培养对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心外科不再是孤立的医疗领域。现代心脏外科医学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心脏外科医生、心脏内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心脏外科的“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并能够与其他医疗人员建立沟通和协作关系。心脏外科专业硕士培养旨在注重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这一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四证合一”心脏外科专业硕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评估学生的水平,而且能够体现培训基地的综合实力。

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四证合一”在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提升路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的刘宁宁等[2]通过“医工结合”模式为研究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其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科研的条件,设定高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做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成果。

在“四证合一”培养中,科研创新能力是评估心脏外科专业硕士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心脏外科专业硕士应该在学习期间找到科研创新能力和规范的临床学习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规培临床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3]。

三、“四证合一”下心外科的关键性问题

(一)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学生明确自我定位

通过在培养方案、基础管理、研究课题、导师及考核科研任务等领域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学生“重临床、轻科研”的观念,培养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兼具的心外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二)搭建科研创新能力的学习平台和条件

解决时间冲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将临床轮转、科研工作和备考等任务合理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科研培训。发挥导师的科研带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他们在科研项目中积累经验;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引导心外科专硕研究生积极参与培训基地科研项目,有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工具和方法;与院所、基地和学校的中心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及各研究所等研究平台充分合作,为心外科专硕研究生科研工作提供平台和条件。

四、“四证合一”心外科专硕培养思路

在实践中探索“四证合一”模式下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途径,通过重视科研创新、提供科研基地、创建科研项目、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和监督,引导学生明确自我定位,不盲目推进临床技能学习。整理心外科专硕培养过程中的临床学习与科研不平衡、专科临床知识短板、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滞后等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临床轮转、科研工作和复习备考

心外科专硕在研究生阶段须要进行三年的大外科轮转规范化培训,以保证其临床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在本科室仅轮转2~4个月,易导致心外科专硕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临床技能[4]。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拔有能力、责任心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医生担任临床带教老师。(2)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实践机会,在查房及各种操作前先由研究生提出方案,再由带教老师补充和指导,从而锻炼研究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能力。(3)引入标准化患者进行临床学习。标准化病人包括体检结果正常的无症状患者、体检结果稳定的真实患者,以及能够模拟各种体检结果的人。与接触单一标准化病人相比,这些练习侧重于广泛的抽样技能,提高了可靠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网络、虚拟现实、离体猪心、动物实验、搭桥和瓣膜手术训练器等多种手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改革,确保心外科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契合实际需求。重视医学英语、文献研究和科研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及质量,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科研技能。从入学时开始,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使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工具,按照医师资格考试和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复习,有助于将临床所学与考试内容相结合,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在考试前出现心神不宁甚至请长假复习的情况。另外,学校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每日零碎时间的利用效率,平衡临床轮转、考试备考和科研培训之间的时间冲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能力训练。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

通过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平衡时间冲突、传授基本科研技能、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思维、量化科研培养目标、优化考核标准等多种举措,探索“四证合一”模式下心外科专硕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明确科研要求,培养基本科研技能和独立科研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心外科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及临床工作提出如下要求:心外科专硕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熟练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对临床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探索具有临床价值的信息和规律[5]。在国家明确要求下,可以对临床医学心外科专硕提出更进一步、更个体化的专业要求:要求学生参与团队科研合作并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在实践中熟悉掌握相关科研工具,如临床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等;定期组织科室内部开展小型学术交流,以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协调工作活动时间,确保所有研究生都能参加这些活动。除了研究成果报告外,重点汇报所报告课题的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研究的主体设计思路等内容;定期举办科学研讨会和科研培训课程,为科室内部提供更多的科研指导和支持。以临床为本进行科研,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建立科研思维。

(三)提升研究生的文献阅读与管理能力要求

能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如PubMed和百度学术,以及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和医学文献王。制定具体的专业英文文献精读任务,读书笔记每月定时向导师邮件汇报,导师须及时批改回复。在阅读的同时,可使用PPT进行阅读笔记的记录,回答所阅读论文研究的5大核心问题:(1)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具体研究目标;(2)总体方案;(3)研究结果(图表)和结论;(4)漏洞和不足;(5)题目热度和进一步工作。并使用ProcessOn等类似研究流程图工具,清晰地展示研究的步骤和过程。最后,梳理形成一份简单的文献汇报PPT,确保其可以提取并稍加美化,形成正式的演讲PPT。

(四)提升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同时,学生须要通过导师的引导,借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总结成记录医学或回顾性分析的文章,这些文章须要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和学术表达能力。积极撰写文章并投稿发表,理论上经过以上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能够发表论文。更重要的也是难度更大的是,广大临床医学研究生要认真学习英文,增加英文专业词汇听写和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专业术语和句子。研究生须要在平时文献阅读过程中多记多写,在阅读过程中多记笔记,特别是要关注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可在以后表述科研工作的论文中加以借鉴。清晰易懂的表述对研究生论文的发表将增色不少[6]。另外,在规培期间,心外科专硕研究生应在导师的引导下,掌握如何撰写标书,了解研究基金的申请过程与思维模式等。这些技能对于研究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五)培养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

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一些心外科学术会议,其中可安排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会场进行报告、发言和交流。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心外科领域的科研氛围,了解国际和国内一流的技术水平,同时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提升他们的科研逻辑思维,明确专硕学习阶段的目标,更全面地认识心外科的发展方向,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六)制定合理的科研能力考评标准

当前的心外科专硕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的科研时间不足、课题设计缺乏新意以及科研思维欠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导师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研究生流程证明医学的形成与逻辑思维的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此外,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导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热点趋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尽早确定研究课题。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也是关键因素。学生应定期主动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度,同时导师也应积极了解学生所面临的研究问题,并提供指导,这种互动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进度、科研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文献阅读时,学生不应过于注重文献的影响因子,而忽视文献本身的质量和研究成果。另外,全面调查的评价机制非常关键。这种机制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如量化文献报告阅读,规范出科入科考试,注重科研临床能力、课题质量与文献资料、研讨会组织能力考查,对心外科专科的总体能力进行核查评估,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这使每项任务都能具体落实到每项活动与成果之中,实而不虚,具有实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