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作者: 杜爱华 刘英俊[摘 要] 橡胶作为一种通用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橡胶工艺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门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橡胶工艺学”课程特点以及当前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需求,从政治认同、民族自信、科技报国、工程伦理等方面提炼“橡胶工艺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OBE理念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在兼顾橡胶工艺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橡胶工艺学”课程思政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课程思政;橡胶工艺学;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橡胶科学与工艺”(SDYKC21089);2021年度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橡胶科学与工艺”(2021YKC04)
[作者简介] 杜爱华(1970—),女,山东烟台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以橡胶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与应用研究;刘英俊(1991—),女,山东潍坊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33-04 [收稿日期] 2022-06-01
引言
党和国家从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做出课程思政的重要部署,强调课程教学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自2016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高校考察等不同场合发表过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各地各校纷纷出台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得到了广泛关注。大多数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思想政治”与“政治”的教育,充分认识到新的思政教育,还包括道德品质、科学与人文素养等。通过深化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3-4]。不同课程学科背景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学科特色。当前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的问题。高校课程中80%以上是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2]。“橡胶工艺学”课程是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具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诠释着科大精神—橡胶品格。以该课程为依托,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从不同视角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并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协同育人,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
一、“橡胶工艺学”课程建设基础
“橡胶工艺学”课程是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办之初就设立的课程,开设历史悠久,开设时间已有70多年,服务橡胶行业。“橡胶工艺学”课程内容包括橡胶原材料配合和加工工艺两大部分,传统教学中既注重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配合原理、加工工艺原理,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行业发展动态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该课程早在2010年就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目前该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依托该课程建设的“橡胶与人类”视频公开课和MOOC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爱课程网站上线运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受到各界的好评。该课程建设基础好,教学团队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和行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早在2016年就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橡胶工艺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走在前列,引领着其他课程的建设。
二、“橡胶工艺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橡胶工艺学”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橡胶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规律、各种配合体系的配合特点,根据橡胶制品的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用以解决橡胶制品设计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比较,优化配方设计。“橡胶工艺学”课程与橡胶行业结合紧密,在基础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将行业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都适时地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这些内容上都有很多育人元素可以挖掘,如科研人员科技攻关开发新材料、新产品,致力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如何将这些育人元素系统化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强国梦,这也是我们这门课教学的任务之一。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工科类的课程,不仅要与行业发展密切联系,还需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与特色化着眼,全面强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等。
“橡胶工艺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明确。学生需掌握橡胶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进行配方设计,具备分析和处理橡胶制品的加工工艺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橡胶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行业发展瓶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使其树立大国自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激发其科技报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理念等。
三、“橡胶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
“橡胶工艺学”课程专业性强,这种典型的理工类课程属于间接育人属性的课程,这类课程要注重拓展广度,更要注意深度和温度,从观念和方法上入手,引起学生共鸣。遵循“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通过课程内容、身边的案例以及行业的发展,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专业知识与工程、自然、社会密不可分,使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局意识、逻辑思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智慧、从知识到工程的攀升。这类课程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又要注意不能太传统,要注重与时俱进,紧密联系行业、联系生活,在知识化、趣味化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思政元素。本文根据“橡胶工艺学”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特点并结合行业的发展现状,从“增强民族自信,强化爱国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担当科技报国;树立环保意识,强化工程伦理”几方面梳理提炼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到相应章节的教学中。
(一)增强民族自信,强化爱国精神
课程中涉及民族自信和爱党、爱国的知识点很多,如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独立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产业。我国天然橡胶的发展史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民族企业家自发地发展天然橡胶工业的历程;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举国发展我国天然橡胶工业体系的历程。
我国天然橡胶的种植始于1904年,刀安仁从海外购买了8 000多株三叶橡胶树苗,在云南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橡胶园[5]。目前仅存一棵,被称为“中国橡胶母树”。1906年何麟书筹集资金引进橡胶树苗在海南建立了第一个橡胶种植园。到1949年,橡胶种植园历经了45年的惨淡经营,年产天然橡胶干胶不超过20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都急需大量的天然橡胶,天然橡胶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三叶橡胶树对地理环境、土壤、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橡胶树只能在赤道南北大约10度以内范围内种植,而我国华南地区适宜大面积植树的最南端也只有北纬18度,这对我国天然橡胶工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时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和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创始人何康亲自率领考察队深入广东各地考察,为大面积种植橡胶树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他们为天然橡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宗道院士便是其中的一位。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北纬18—24度之间成功种植了天然橡胶,打破了“中国不能生产天然橡胶”的论断[6]。目前我国天然橡胶产量达到80万吨左右,增长了4 000多倍。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天然橡胶的发展,强调天然橡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物资,一定要发展好天然橡胶产业。将这些知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天然橡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的艰难性与必要性,感知革命志士和华侨的爱国情怀以及历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激发创新精神,担当科技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橡胶行业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无论是橡胶原材料还是橡胶加工工艺,在橡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重大突破。如在介绍橡胶新材料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优异性能时,会很自然地介绍青岛科技大学黄宝琛教授,他研发TPI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弥补了天然橡胶产量的不足。该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研究室主任常大勇(校友)带领团队攻关航天员舱外服,为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行走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了解青岛科技大学对橡胶行业的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身边科学家突破技术壁垒、科技报国的情怀。
橡胶的硫化是橡胶产品加工的重要工序,硫化的发明是橡胶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讲到橡胶硫化工艺时,很自然地将硫化工艺的发明人查尔斯·固特异的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他发现橡胶遇冷变硬遇热发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研究,最终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
授课中引入这些鲜活生动的人物事迹,结合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来影响新时代的年轻人,为学生树立典范,无形之中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科技报国的决心。
(三)树立环保意识,强化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科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越来越重视工科生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此来提升工程师的责任意识。在工科专业课中引入伦理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意义深远。工科生工作以后逐渐成长为工程师或企业家,让学生在工科专业课的学习中学习到专业的工程伦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明白未来工作不只是局限于“如何去做”和“应当做什么”,而应该注重科技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更应该有“责任意识”“工程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应推动学生成为个人成就感与生活幸福感并行,同时具有服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7]。
结合近几年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以及国际上与橡胶行业发展有关法规的实施,如“REACH法规”“轮胎标签法”,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相关章节中。如在讲述传统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同时,也要说明该材料的毒性,并介绍环保的替代品。将媒体报道的一些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从“毒跑道”“塑化剂风波”事件解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轮胎标签法”的解读,扩展到民族轮胎企业——玲珑、中策等轮胎公司致力于将轮胎公司做大做强,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民族自信。在讲硫化工艺时,结合目前橡胶行业对硫化车间的环保要求,也会引入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挥发有机物的污染及治理内容,以及橡胶行业的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实例,解答橡胶技术、橡胶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立志为橡胶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