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生物技术制药”融合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 张静 于鹏飞 姜静 李燕妮[摘 要] 生物技术制药是高等医药院校面向生物制药、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在技能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尤为关键。根据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学术道德,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生物技术制药”(SDYKC19163);2020年度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生物制药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YKT202025);2017年度滨州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翻转课堂+讨论式”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BYYJYB17018)
[作者简介] 张 静(1983—),女,山东烟台人,博士,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制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49-04 [收稿日期] 2022-06-02
一、课程简介与改革背景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面向生物制药、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旨在为新兴的生物制药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生物制药作为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新领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新冠疫苗、中和抗体和诊断试剂等生物技术药物为疫情防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生物制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高质量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建设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尤为关键,是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在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实践已经开展,但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研究应用相对欠缺[2-3]。相较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生物制药行业对于具有高水平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研究生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因此,本文以我校研究生“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为例,探索研究生“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生物技术制药”是我校面向药学和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共分为《绪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疫苗及其制备技术》《酶工程制药和新型生物技术药物》6个章节,主要介绍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及制造方法,反映生物制药领域的新进展,为生物制药行业培养具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新药研究开发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设定
充分利用我校产研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由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对标生物制药行业需求和职业特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三位一体”为导向,结合“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学术道德,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挖掘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以生物技术药物研发案例和工程实践为主线,结合课程各章节理论教学内容,挖掘出丰富的、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在《基因工程制药》章节中,通过全球第一个生物制药公司——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的成立、发展及壮大过程,使学生感受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激发学生投身生物制药事业中的热情;引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刻领会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在《抗体制药》章节中,与企业专家合作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靶向BLyS/APRIL抗体RC18”及“靶向HER2抗体RC48D”的研发过程设计为教学案例,使学生与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对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制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疫苗及其制备技术》章节中,引入中国最早使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里程碑事件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院士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克威莎研发中的突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山东非法疫苗案”等重大时事引导学生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把握工程伦理的内涵,为建设“健康中国”不懈奋斗。
除了在生物技术制药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学资源之外,结合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丰富的在线课程、文献以及报道等教学资源,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典型案例、阅读文献、关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等方式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范围和覆盖面,使课程思政渗透到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5]。
(三)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而且容易使课程思政教学成为生硬、刻板的说教式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理想[6]。因此,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思政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资源为支撑”,通过“CBL+PBL+RBL”多元协同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政教学案例的有机融合。结合挖掘出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渗透到生物技术制药的课上课下,渗透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做到润物无声。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现象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内容入脑、入心[7]。如在《疫苗及其制备技术》章节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的先驱者——“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发脊灰疫苗的案例,然后提出“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有何差别?为何顾方舟选择了减毒活疫苗?”“疫苗临床试验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是什么?顾方舟为什么要在自己和儿子身上首先做实验?”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解答问题,在帮助学生掌握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的定义、作用原理、研发应用优缺点以及疫苗临床试验分期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我国科学家为护佑祖国人民健康无私奉献、舍己忘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健康中国”不懈奋斗。
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效果显著[8]。如在《疫苗及其制备技术》章节中,结合对各类疫苗的作用原理以及研发应用优缺点的分析,提出问题“目前我国有哪些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各款疫苗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各款疫苗的制备工艺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结合本章知识和书籍、文献、报道等资源进行自主查阅和整理,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协作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并在总结时将各款疫苗的成分、研发历程、制备工艺、接种对象以及疫苗作用贯穿起来,加深学生对本章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适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对比国内外疫苗研发与应用现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汇报和教师总结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策略”,体会到国家在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巨大投入和捍卫人民健康的决心和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
“探究式教学法”(Research-based Learning, RBL)以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规范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发现并掌握原理、方法或结论”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特别适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如在《抗体制药》章节中,以2020年国际顶级科技期刊Nature杂志发布了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文章为导入,提出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设计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制备工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结合《基因工程制药》和《抗体制药》章节中所学的哪些知识对制备工艺进行设计,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应结合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原、杂交瘤技术、规模化动物细胞培养等内容设计制备工艺。其次,由各小组自主查找资料并通过组内讨论合作完成制备工艺设计,教师全程密切关注并适时进行引导。最后,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将各组设计的制备方案进行展示,再由教师结合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研发现状对各小组的设计进行逐一点评和总结。通过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中和抗体制备的原理与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9]。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学之外,在课堂之外的学生自主学习中,注重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如学习在线课程、阅读专业文献、关注时事政策、研读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科学家事迹等,做到课上课下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不断线”。此外,在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研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从评价情况来看,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完成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上升了,对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现状和研究前沿更为关注,师生与生生之间关于职业规划、科学研究、课程学习的交流更为频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现状更为关注,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为清晰,也为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感到自豪。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促进了学生对“做药先做人”“做卓越生物制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感悟,使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有高度、有温度。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专业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中有望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学术道德,建立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大国工匠精神,使立德树人始终贯穿于高素质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物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将课程思政教学在生物制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好,不仅对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运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有着很高的要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间、专业间、校企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研究生教学各环节的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