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领袖角色的功能及其实现
作者: 袁章棋 李琳 周翔 翟有龙
摘 要 “双新”背景下的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信息传播角度审视传统课堂合作学习,在形式、过程、结果等方面存在偏误。文章结合传播学领域的两级传播论,深入研讨学生意见领袖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功能,从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的流程性角度探寻学生意见领袖角色在合作学习中的功能及其实现,以期改善传统中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助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推动合作学习过程和最终效果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 键 词 学生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合作学习;学生管理
引用格式 袁章棋,李琳,周翔,等.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领袖角色的功能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4(22):29-33.
合作学习是传统课堂组织形式之一,《礼记·学记》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1]。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该报告重点关注了教学、课程、教师、学校和跨时空教育五个方面的变革,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合作、团结和协作的原则进行组织,改变长期以来教育中盛行的个人主义竞争模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向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转型,要重新构想未来的学校,重新设计包括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等在内的元素[2]。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实现并深化高层次、素养化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常见偏误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合作学习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从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上看,空间范围限制、教师参与不足、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1.形式:空间范围固定,课堂分布受限
从哲学的视角看,空间是相对有限和绝对无限的统一体。在微观课堂的有限空间内,深化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是教师的最终目标。由于受课堂教学“座位”排布的限制,学生无法打破座位的空间界限,合作学习通常以同桌、前后桌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空间组合和个体分布固定于有限“教室”,极大限制了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无法发挥学生差异性个体组合的优化配置作用。同时,大多数教师受限于相对固定的课堂范围,只能暂时聚焦教室的部分空间区域,无法兼顾多个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并进行有效引导,使合作学习的形式受限,合作学习的本质未能充分展现。
2.过程:学生讨论无序,团队功能弱化
合作学习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学习活动方式。拆分“合作学习”的文本含义,一方面要求学生个体在团体合作中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之间基于个体思考上作协调交流。以笔者所见的中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施过程看,存在两个过程性的重大偏误:其一,从实施流程看,部分一线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指令性任务后,常常忽视自己也是学生的重要合作对象,导致学生合作讨论缺乏规范与引导,致使流程无序化、过程随意化。其二,从团队功能看,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和关键能力缺失,在合作学习中表现为埋头思考、隐形参与的形式,缺乏总领性、深入化的思维深度引导,使合作学习的功能和效果明显弱化,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价值。
3.结果:课堂效果欠佳,教学目标浅化
研究表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成绩明显高于 “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成绩[3]。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合作学习中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合作学习样态还有待深化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和目标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其一,从课堂教学效果的结果性角度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关系链接所决定的信息渠道宽度限定,部分学生交流的主动性缺失,有效教学信息传递的效度低下,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其二,学生之间的计划、组织、协调、表达等多种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对团体思维成果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结构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效果性缺失,难以达成高阶思维培养、多面能力养成、综合素养生成的高层次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领袖的角色与功能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或观点引领者,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1940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的选举进行调查,发现在传媒影响政治生活和选民投票时存在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群体,研究者称其为意见领袖,他们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和影响力。“两级传播”论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4]。在《人民的选择》第三版的序言中,拉扎斯菲尔德用“信息流”和“影响流”两个概念对两级传播概念进行新的定义和解释:“大众传媒往往通过两个过程向受众传递信息,意见领袖读报或听广播后会将过滤后的小量观点和信息传递给那些不太活跃的人群。”[5]这个描述只体现了信息流流向意见领袖、信息流和影响流从意见领袖到一般受众的单线过程。之后,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媒介的信息可以直接抵达受众,一步到位,并不需要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而信息的影响力可以是两级的甚至是 “N级”(多级)的[6]。
对教学信息传递的研究是大众传播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延伸。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信息、意见传播的学生主体中介统称为学生意见领袖,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着以下重要功能与作用。
1.组织者
合理的合作学习流程与模式能促进合作学习组织架构的完善,实现学生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小组管理决策与协调交流的效率。菲利普·科特勒将意见领袖定义为:在一个参考群体里,因特殊技能、知识、人格和其他特质等因素而能对群体里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的人[7]。其在班级场域中是指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在班级中具备一定的声誉和号召力,能在合作学习中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一定范围内高效率地传播教学信息。学生意见领袖作为教师教学实施的辅助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领导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负责拆分核心问题和任务,根据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派分任务,有效跟进团队讨论进度,把关团队合作成果,引导团体舆论,等等。通过以上过程在合作学习各环节发挥“把关”作用,实现合作学习的形式科学化、过程流畅化、成果逻辑化,有力地推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2.发言者
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结果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外化形式。高效的语言工具化特性利用有利于促进小组间意见的整体流动,使其他小组的成员能够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借鉴,提升合作学习的呈现效果。学生意见领袖一般先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和解释,其加工方式取决于个人的认知结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所在[8]。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意见领袖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引领团体成员进行中心化的问题聚焦讨论与思想融合。同时,学生意见领袖还要整合各团队成员意见,形成逻辑化、结构化的语言架构,在合作学习结束时作为本团体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充分反映小组成员的思想,高效输出团体成员的思维和交流成果。学生意见领袖的凝练式发言深刻影响整体学生的新知获取度,进而影响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连接者
意见领袖对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教师可以利用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能力来传播教师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9]。在合作学习的显性实施过程中,也隐藏着情感、价值方面的隐性影响流,它不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中的具体实质知识点,但对知识点的吸收和内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具体的合作学习教学场域之中(如图1),一线教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对筛选出的教学信息进行程序性、认知化、结构性的组织和加工,分别以“信息流”和“影响流”两条路径在合作学习课堂中传播给学生。“信息流”即通过教师讲述的一般形式,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显性形式传授给全体学生;而“影响流”则是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中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将情感、态度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隐性因素传达给全体学生。
学生意见领袖作为团队成员和教师的中间人和连接者,在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会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传达着自身对于教师的情感态度,从而对小组内成员起着情感同化的潜在作用。
三、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领袖功能的实现
实现高中课堂合作学习的高效化需要教师在活动预备、实施过程及后案阶段进行全面规划和协调。通过关注意见领袖的素质要求、优化合作学习过程以及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活动预备:学生意见领袖的选择
学生意见领袖是合作学习中观点、意见的引领者,在教学信息传递和学生合作互动等多个方面具备一定影响力,对课堂的走向进程和效果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段兴利提出,网络意见领袖一般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较强的人际吸引力,善于进行印象驾驭,具有交际广泛、思想活跃、影响普遍、作用特殊等特点[10]。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培育目标基准,以学科基础知识、核心能力素养、影响辐射力度等三方面为延伸方向,具体构建学生意见领袖在中学课堂应当具备的六个维度的素质结构(如图2)。
中学阶段课堂合作学习的学生意见领袖应当具备包括知识力、表达力、组织力、创造力、热情度、扩散力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但并不要求这六个方面的素质平衡或递进发展,可以有所偏重。教师先说明合作学习中意见领袖的责任和行为要求,明确意见领袖这一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依据学生意见领袖“六边形”素质结构,在合作学习前师生双向共同选择并确定意见领袖人员,这一程序是为合作学习实施奠定基础,从而深刻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活动实施:合作学习的优化路径
基于中学课堂信息场域中知识和情感传递的“信息流”和“影响流”两条不同的传播路径,教师应当打破既有的空间组织格局,破除由“座位”布局形成的学生交流障碍,以课前协调分配固定的合作小组为依据,对 “教室”空间相对有限和相对固定的信息场进行内部空间优化重组,划分出不同小组讨论的区域,找寻出合作学习高效化的实施理路(如图3)。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进行引导性教学。团体成员应当按照划分区域和小组单位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双线传播交流,从结构性问题引导、项目化合作实施、合作型表达交流三个合作流程展开双线传播交流,推进课堂合作学习流程优化。
(1)结构性问题引导
布鲁纳认为,关于“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11]。教师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去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自我架构。结构是事物内部的组织形式和构成秩序,整体的内部各要素有机联系所形成的功能要大于其各要素功能机械之和[12]。因此,问题的结构性和问题引导驱动是中学课堂高效化合作学习的首要因素。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突出合作学习涉及的核心研究问题的结构性,能深度构建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网络,推动学生探研学科内在规律。在问题提出的形式上,应当基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把握,使该问题合作讨论环节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替进行,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和认知深化。在问题设置的内容上,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内把握问题设置的难度,注重问题的可讨论性,使得该问题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认知水平的脚手架,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阶梯化向上递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时,笔者以新课标对本节的内容要求,即“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13]为参照,同时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基本学情为出发点,以一般的思维认知过程和地理学科的基础结构为框架,将问题设置成更具思维引导性的结构性问题(如图4),即“联系必修一中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从自然因素角度思考贵州山区出现大面积石质荒漠化的原因,人类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问题内容的角度看,此问题更具关联性和引导性,点明让学生联系旧知,更利于学生找到思维讨论的方向,也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分层次结构的问题设置能有效突出重点知识,有利于学生意见领袖进行成员分工后组合团队意见,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后续的综合治理措施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衔接和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