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中“问题”的思考

作者: 胥敬运 张广涛

摘      要 主题生成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环节,选择合适且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的主题会为下一步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它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生成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怎样提出问题、提炼问题、规范表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当确定核心问题和主题后,注意防止学生探索时浅尝辄止;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须不断调整和修正问题的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生成  问题意识

引用格式 胥敬运,张广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中“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10):30-33.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主题准备阶段(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实施阶段(收集整理、访问调查、实践探究、实践体验),交流总结阶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反思展望)。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包括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课、成果展示课。其中,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环节,因而,主题的“引路者”——“问题”的地位就愈发显得重要。选择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问题会凸显“主题”的光环。选择合适且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的主题会为开展下一步的实践活动做好支点,确定任务,明确方向,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对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主题生成课中的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学生开展活动的指向标,它决定了活动的方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1]。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具有方向性、特色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主题生成课的核心是明确研究对象,确定核心问题,学会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助力学生探寻主题的实践方向,指导学生提炼问题和规范表述问题,帮助学生挖掘主题和确定主题,然后再分化主题确定核心子问题,最后,再把核心子问题转化为子课题名称,规范地表述子课题,为下一步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问题意识的形成

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首先,确定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社会现实为依据,以核心问题为导向(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和对生活现象中核心概念的理解)。选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或经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容易引起大多数学生共鸣)。其次,要挖掘新鲜素材(以现实生活中最新发生的现象和事件为素材)。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的素材,有意引导学生注意,让大家进行选择,然后去关注、聚焦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资源和条件等方面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持续地进行研究,从而完成任务。

“在你身边,你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你发现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给你带来了什么?对你的思想及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多问一问学生,这是宝贵的问题意识的由来。当学生确定主题方向后,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有学生谈到这样的话题:自己生活的社区离海鲜市场比较远,购买海鲜很不方便。于是,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通过市长热线,怎样给市场管理主体方提出合理的建议”“未来社区大型超市的构建应该是什么样的”等等比较有深度的问题。

2.从情境创设中寻找问题

在主题确定之前,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网络里搜集信息,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带领学生去室外体验生活。当个别学生搜集材料有困难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题,帮助他们搜集一些不易搜到的资料。教师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提供不同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搭建创设问题的支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选题机会。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为中思考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思考这些信息隐含着什么,要表达什么,能体会到什么,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对不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比如,某校发生了学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成为课后老师们之间的谈资,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里餐厅工作人员因食物储存不当或处置不当引起学生食物中毒,如果你是其中的受害者,你会怎么做?你会给学校管理者提出什么建议?以怎样的方式提建议?你对食品的保鲜管理有哪些好的建议?关于剩菜、剩饭的管理监督机制如何建立和有效落实呢?你能为大家讲述更多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案例吗?你是否知道不同种类食品素材的正确储存方法?如此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关话题。

3.从动机、兴趣和质疑中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生成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提出热切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体验中发现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批判的思维提出问题,从而形成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老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他们喜欢研究的问题。比如,探讨学校或者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探讨交往和友谊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性格影响的问题等。另外,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问题,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用发散性思维和质疑的精神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心脏[2]。只有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饱满的问题质疑热情,才有利于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提问能力的提升[3]。

4.从“五何”理论出发思考问题

“五何”问题分类法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分类方法,具体包括是何、由何、为何、如何、若何[4],提问的顺序即是认识并研究事物的顺序。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将问题进行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观看视频、咨询老师等途径找到答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属于逻辑思维类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全面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答案。应该明确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人类研究事物最原始的冲动,也是探究事物本质的钥匙[5]。学生要厘清问题的由来、可行性、关联性、性质、价值和意义等,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是连贯的和递进的,是逐层深入的,在探究某一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化和不断抽丝剥茧,才能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完成项目的任务,得到有价值的收获。

比如,关于“地沟油”这个话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五何”理论进行递进式的思考: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的制造过程有哪些?生产地沟油的黑厂家为什么会存在并屡禁不止?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怎样识别地沟油?如何给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提出治理生产地沟油黑厂家的建议?如何对销售或使用地沟油的商家进行宣传,让他们不再销售或使用地沟油?

三、问题提炼与表述的方法

1.选择适切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任务应该有敏锐的预见能力和预评能力,防止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比如,关于“天气预报的原理及其方法的研究”这个话题,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科普知识以及去气象站实践考察,对中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国某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某城市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学习状态的调查”等选题范围太大,不切实际;“汽车防碰撞缓冲外装置设计研究”选题太难,不适合中小学生研究;“XX学校师生道德状况及水平的研究”选题太抽象,不便研究,不可行。再比如“XX(植物)嫁接技术的研究”“XX(植物)剪枝栽培技术的调查研究”等主题,涉及的技术性要求高,且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存在学生不易理解和难以操作等问题,此时不妨鼓励学生转而开展“绿色小植物盆景栽培研究”这样较为容易的话题进行探讨。

2.提炼核心问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做到“慧眼识珠”,学会剔除无效的问题、概念过大的问题、偏怪的问题、平淡的问题、陈旧的问题、不合道德法律规范的问题、琐屑繁杂的问题等。例如,关于“你了解中国历史名人‘老子’的成长历程吗”这一问题,此问题超出中小学生的研究范围,研究的价值不大。关于“万能钥匙开锁的技术原理的研究”主题,此选题不符合道德法律规范,也超出学生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研究难度。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学会提炼核心问题,在众多选题中,指导学生抓住选题的核心要义。例如,针对“探寻家乡的传统文化”这一选题,可以引领学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要义。首先要确定家乡的定义,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县城或者XX县不同城区及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地方可能都有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其次,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比较广泛,学生要具体探寻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家乡的小吃、戏曲、民俗、服饰文化等。学生确定选题后,教师要迅速引领学生领会、理解和深挖选题的核心要义,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探究实践的状态。

3.缩小问题范围

在问题表述中,学生的语句表达所蕴含的意思可能比较宽泛,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中的语法知识对主谓宾等中心语加以限制,缩小范围,以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比如,“关于蔬菜的研究”这个题目,选题范围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蔬菜的种植、生长环境、销售、价格、种类、包装、存放、搭配、营养等话题,细化为具体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再比如,有学生提出“指纹的提取方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是谁的指纹,要有限制词,明确研究对象;了解哪些动物有指纹,如果指人类,人的年龄段不同,提取指纹的方法也不同;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手的使用力度和频率不同,指纹磨损的程度不同,提取指纹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显然,限制范围,细化概念,更有利于问题的准确表达。

4.表述问题简明

“简明”即要求语言表达精炼、准确、清晰。第一,表达信息要语句简洁;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歧义,准确反映客观实际,与事实相符,语言确切,措辞得当;第三,凸显语句的核心内容,选用最佳句式,哪一种语句表述更加准确并凸显语句的核心内容,就选用哪一种表述。

5.进行问题归类

关于问题表述的重复性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类。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关于同一主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待整理后,你会发现有不少问题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是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或者相近的,或者句子中部分用词重复表述,不准确。所以,要把这些问题整理归类,以简洁、准确的语言把问题提出来。比如,“除夕之夜”“不幸的厄运”“相差悬殊很大”等语句的表达词义重复。再比如,你了解“水火箭”是如何飞行的吗?你知道“水火箭”的飞行原理吗?探索“水火箭”飞行的秘密,用词虽有不同,但实际上表述的意思相同。

四、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方式

问题转化为课题时要简洁,符合课题的结构方式。课题的结构要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时可以省略,课题名称表述含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即可)。示例:问题一,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有什么方法?可以转化为:关于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方法的调查。在这里,“新装修的房间”是研究对象,“去除甲醛方法”是研究内容,“调查”为研究方法。问题二,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可以转化为:关于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时的注意事项的研究。在这里,“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是研究对象,“注意事项”是研究内容。问题三,验收新装修的房间是否有甲醛的标准有哪些?可以转化为:关于验收新装修的房间有无甲醛的标准研究。在这里,“验收新装修的房间有无甲醛”是研究对象,“标准”是研究内容。这三个问题也可以分别表述为: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的方法;新装修的房间去除甲醛的注意事项;验收新装修的房间有无甲醛的标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