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作者: 李牧川 史文俊 王士超 蒙泳瑛

摘      要 第十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于2022年9月17日采取线上会议与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与会代表们聚焦“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对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战与变革、班主任的新角色与专业成长、班级教育的育人价值、家校社的协同育人工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经过热烈讨论与探索,为班主任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 键 词 “双减”  班主任工作  班级教育  协同育人

引用格式 李牧川,史文俊,王士超,等.“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J].教学与管理,2023(10):34-38.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双减”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为深入探索“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提升我国班主任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社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于2022年9月17日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全程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的学者,全国各省市一线的校长、班主任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一、“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与创新

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全国13个代表性省份,就班主任工作现状问题收集了1616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班主任的作答问卷。研究结果从六个方面描述了“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的工作现状:第一,班主任工作量明显增加,具体体现在工作时间增加、学生管理难度明显增加、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量增加、班主任工作内容明显增加等方面;第二,班主任身心健康自我评估不高,超八成班主任认为自我健康状况不是很好;第三,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安全责任、班级管理、工作时长、事务性工作、各类检查评比活动、薪酬待遇等方面;第四,部分班主任从事班主任工作意愿降低,近四成班主任认为“双减”政策对班主任工作无益;第五,大部分学校重视班主任研修,班主任最希望通过研修获得的能力是学生心理辅导能力、家校沟通协调能力、学生自我管理指导能力;第六,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还有待加强,保障班主任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班主任参与课后服务补贴较低。最后,该学者也提出了四条改善班主任工作现状的建议:第一,重视和关爱班主任,保证班主任身心健康,提高班主任待遇;第二,提高班主任社会地位,增加班主任荣誉感;第三,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加强班主任工作支持体系建设;第四,提升班主任核心素养,支持班主任专业成长,发挥校本研修班主任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双减”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有三:第一,新老问题叠加引发了学生普遍的学习和心理问题,给班主任工作带来更多新的挑战。“双减”之后,竞争的惯性并没有戛然而止,不同学业水平的同学表现出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压力。第二,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家校共育问题更加突出。“双减”政策出台后,“辅导班依赖型”家庭以及部分秉承“分数至上”的家庭就学生学业问题易出现亲子矛盾,由此班主任需面临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给与学生与家长专业指导、处理好家校共育等现实问题。第三,来自班级管理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的双重挑战更加凸显。“双减”之后,学生的空闲时间增加很多,班主任面临着更多的棘手问题,既要着力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又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学者针对某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直属、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班主任等群体,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直观了解了“双减”政策下班主任工作发生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在工作变化方面,班主任工作主要有日工作时长增加、常规工作增多、工作的高负荷导致消极情绪增多等变化,工作上的变化也使得班主任难以兼顾自己的家庭,家庭矛盾突出、心理负担加重。在工作挑战方面,该学者认为挑战源于三个方面的“走向”:第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维要从“管控”走向“学生参与”,聚焦学生自主能力培育;第二,班主任组织领导班级学科教师团队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学科协同”,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第三,班主任的家校协同领导力要从“合作”走向“同行”,提升家校协同能力。

有学者以某市A小学三年级a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X为研究对象,经过六周的跟踪调查与进一步的访谈,描述了“双减”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众多且琐碎繁杂的现状:在工作时间方面,班主任在校工作时间进一步延长,工作时间被切割严重,且自身专业发展时间受限;在工作内容方面,班主任需要承担起进一步管控与调整班级学生学科书面作业总量、进一步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进一步推进家校沟通等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德育工作并非班主任一人之责、并非学校一方之事,但依然存在班主任孤军奋战的现象。有学者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审视“双减”背景下班级德育现状。面对“双减”之后学生拥有更多闲暇时间、更广认知空间、更丰富体知环境的生活新变化与德育新需求,班级德育扬心抑身、重知轻行、师生疏离、内外区隔现象频发,浅表化、割裂化、形式化、孤立化困境凸显。具身认知理论注重身体在心智训练和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心智、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融合,强调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与生成性[2]。该学者也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了班级德育优化策略:第一,创设引起身体共鸣的班级德育情境,可借助学校活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契机;第二,开展身心融合的班级德育活动,需注意活动主题应立足学生身心特点、活动形式应注重具身设计;第三,构建具身沉浸的班级德育环境,具体包含教室环境、教学环境、班级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家庭及社会环境等。

同样也有学者从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认为很多学校的德育质量提升行动浮于表面,很难落地、入心、入行。由此,该学者提出将课例研究引入学校德育质量提升行动。德育课例研究一般包括选择德育主题、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在被团队成员观察的环境中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基于反思进行集体研讨、修订德育活动方案并再次组织开展德育活动与集体研讨、总结与分享等环节。

二、“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反思与专业成长

1.班主任的角色反思

长期以来,班主任多以管理者角色出现,这种角色定位是不全面、不恰当的。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核心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把握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及主要的角色扮演,新时代下的班主任角色要从单一走向多元、由高耗走向高效。

有学者从班主任制度的适用性探讨了不同学段班主任角色的有限性,指出大学设立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角色和功能高度重合,造成管理上的“内卷化”;高中实施走班制后对班主任制度有了一定的挑战,走班制下班集体正式程度不高,学生向往自治性的团体;小学、初中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也遇到一系列挑战,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加强集体主义意识教育。

还有学者从家校协作角度指出,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了解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架起家长和学生沟通“桥梁”并进一步结合现实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的角色任务,这就要求班主任应有效开展学校与家庭的协作育人工作。也有学者提出,只有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家班共育目标才能达成。此外,该学者还强调,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人生导师。并且,班主任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要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指导,从而进一步使得班主任成为沟通家庭与社会的桥梁。

2.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促进、教育实践的研究等提供了新的机遇。

有学者指出,就当前我国中小学班集体建设而言,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劳动教育力以其向度性、系统性、协同性和生态性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中重要的新要素。然而在实际中,劳动教育力在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空白化、曲解化和片面化三种错误倾向,主动构建劳动教育力已成为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路径,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这一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领导力。

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成长从职前阶段的学习就已经开始形成。有学者提出,真实教育情境是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真实情境的教育学意义是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理论基础。该学者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师范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协助高校准确定位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职前培养目标,根据实习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体验与表现,将班主任工作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初阶任务、中阶任务与高阶任务三个层次,开班会、与家长沟通等高阶任务是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被认为最难完成的任务。梳理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任务完成情况是改进职前准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设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重要依据。

还有学者领衔近百名师范生团队走进小学课后服务的课堂,以“一体为核心,四位全升级”模式,依托“实践育人”理念,打造兼具实践性、公益性、专业性的精品课程体系。团队真实见证了小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落实了双减政策“以减促增”的要求,减轻了其学业负担,增加了课外知识,在丰富课后服务、破“双减”难题的同时,师范生自身拥有了职前进入课堂的机会,有了广阔的实操平台,为其班主任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全面育人,需要构建班主任社会支持系统,其中包括班主任社会支持系统、班主任工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三个层面。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家长支持、学校支持、社会支持、心理支持、自我支持和理论支持六个方面,并据此举办了“随园夜话”系列主题沙龙活动。

三、“双减”背景下班级育人价值的教育学探索

1.重新思考班级教育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作为集体发挥教育主体力量、作为“小型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温暖的家园“生活共同体”终身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等是“班级教育”视域中“班级”的必然意蕴。有学者从话语分析与内涵建构出发,指出了班级作为“雏形社会”的教育意蕴:作为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生活,班级教育中有更多的“内生性”,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自发性生成的。如班级教育能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班级教育遵循“依法治班”、创建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班级等等。从“教育”意涵来说,班级教育可分为“领导”、“教导”与“辅导”等,领导侧重于班级管理,教导侧重于知识与道理的传授,辅导则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成长。该学者认为,“班级教育”的建构过程拓展了教育学理论的空间,论证了班级育人的价值,思考了“教育与生活”“社会与班级”的界限和本质,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构建的组成部分。

基于“双减”政策,有学者认为应重估班级的价值,并提出班级应具有“超越时代、社会制度”的永恒价值,其中包括:第一,班级的教育价值,班级致力于培养文化修养的完整人,致力于让学生认知、判断、审美,提供社会交往空间,帮助学生获取社会交往实践经验。在社会交往空间中存在纵向的师生交往、横向的生生交往,在这个空间中需要处理基于不平等关系上建立良好师生交往关系,平等关系上的竞争既合作的生生关系。第二,班级的心育价值,班级应为儿童提供养护心灵的“空间”,在“空间”中建立教师与儿童的社会性情感连接,让儿童在班级中产生一种根系与一地的公共情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此外,“双减”政策背景下的班级还应体现出“减少作业负担,增加精神关怀,拓宽学生成长的跑道,深化育人的厚度,变活动外移和内生,优化班级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特殊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