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取

作者: 黄泽琼 吕厚轩

摘      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是联结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有效纽带。在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选择上,要锚定目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起点;整合素材,以历史学科教材为起点;挖掘资源,以区域乡土资源为焦点;多方沟通,以其他学科知识为通点;关注学情,以学生经验体验为基点。如此,以点带面,协同一体,共同聚焦于跨学科主题的选择。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困境与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谋划和设计实施,最终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初中历史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主题选取

引用格式 黄泽琼,吕厚轩.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取[J].教学与管理,2023(28):42-46.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并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予以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众多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者和部分一线历史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探讨,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笔者发现,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环节的研究尚有欠缺,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课程标准》,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谈谈主题选取的方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路径,为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新思路,为贯彻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提供了新契机,为落实“双减”政策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新媒介。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从课程标准视域探索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蕴价值,对于发挥历史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样态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新审视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通过确定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共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开展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技能,是发挥历史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和协同育人效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内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误区,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运用理解为硬性要求,未将其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融会贯通。首先,简单地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将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或是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地拼凑到一起。如在新课导入部分运用到了古诗词便认为是与语文的跨学科,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运用到了数字图表便认为是与数学的跨学科,运用英文素材片段便认为是与英语的跨学科,在课堂小结部分以相关音乐结尾便认为是与音乐的跨学科,凡此种种皆是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狭隘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固然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素材,但最终指向却不能停留于此,必须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素材统整,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落脚于核心素养培育。其次,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视之为研学实践活动。如研学旅游活动中游览自然景观便视之为与地理或生物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游览人文景观便视之为跟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教学。如上所述,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包括研学综合实践活动,但二者绝不能等同而论。《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地学校尽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标准》研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仍然沿袭原有的经验,而非国家标准,从而使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看似热闹新颖,而实际离题万里。

要走出上述误区,必须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的目的何在,如何进行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而跨学科素养的培育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历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课程内容中的中外通史学习指向的是学科素养,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则是历史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指向的是跨学科素养,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问题,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围绕历史学科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其中心应该是真实性问题,围绕真实性问题情境,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部分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跨学科素养,学生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思考、交流,进而产生思维冲突和碰撞,所生成的知识才是可迁移的。

综合而言,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强调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情境的知识或资源整合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素材。教育行为的发生必须依赖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互联结,跨学科主题学习则为其搭建了桥梁,成为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相互联结的纽带。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应关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造性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性解释,以提高学生对未来世界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取策略

1.锚定目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起点

《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十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示例,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参考。无论运用给定的主题,还是自行设计主题,均需要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展开。主题的选取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第一步,然后整合前六大板块内容目标,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弃课标而言其他会造成主题选取的随意性,所选取的主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亦有待考量。例如“中华英雄谱”这一部分,体现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活动……组织开展故事会;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脚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成熟后在班级或校内演出”[1]。体现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举办革命故事会,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2]。体现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搜集、整理英雄事迹和劳动模范的史料,为社会主义建设英模立传,叙述他们的嘉言懿行和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举办英模事迹展览、报告会等活动”[3]。“中华英雄谱”将中国史中的英雄历史人物串联起来,打破单一阶段历史人物学习的局限性,运用历史剧、故事会、人物画像等形式,将语文和美术知识穿插其中,从纵向上感受各个阶段英雄人物的共性特征,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上案例也为我们寻找跨学科主题提供了参考,即寻找各板块中的贯通之处。

《课程标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向度提供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示例,一方面为我们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主题选取的方法。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标准》提供的示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结合所在地区、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实施,将学科内内容统整的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科间内容统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相统一,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联系,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配合。同时,我们也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而任意选取主题,所有主题的选取均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为起点,否则将使学习内容“拼盘化”,从而削弱历史学科的主体地位。

2.整合素材:以历史学科教材为支点

主题选取与素材寻找相辅相成,一方面可以先拟定主题,再依据主题选取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有素材出发,整合素材以确定主题。历史学科教材涉及内容丰富,既可以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物化材料,如历史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历史照片、历史遗物等,也可以是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策略,尽管历史教材丰富多样,而在义务教育历史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历史教科书。“教育之良否,教科书关系最巨。”[4]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为例,在课文辅助系统中,特别是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部分,提供了大量素材,可以将其视之为主题选取的支点,亦可作为提示参考,同时也需要以点带面进一步细化,进而设计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学习过程中,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后活动中明确提出:“搜集有关资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在本册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大量成语故事,例如第6课中有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老马识途;第7课中有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第10课中有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第19课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等。将成语故事学习和运用与历史和语文跨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将涉及内容整合设计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解读,既可以从中提炼主题,又可以将其视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素材。

教科书中的相关素材是确定跨学科主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主题确定之后,在选取素材时也应该尽可能考虑教科书中已经涉及的内容,充分利用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一方面是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避免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而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教科书中的素材比较熟悉,特别是教师相对不太重视课文辅助系统,借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宏观整合视野,避免仅就事论事,而应当从单元出发,兼顾整册书内容,着眼于中外通史六大板块素材整合利用,以期所选取主题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3.挖掘资源:以区域乡土资源为焦点

区域乡土资源的利用对于丰富历史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育家国情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区域乡土资源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进行历史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乡土资源对于土生土长的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运用区域乡土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这对于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聚焦于乡土资源的挖掘,也是历史课程标准中“在身边发现历史”[5]和地理课程标准中“我的家乡在这里”[6]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示例。区域乡土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等等。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在学习古代史部分时,学生会学习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例如四羊方尊和后母戊鼎等。而在当地博物馆中往往也有丰富的青铜器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借此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为当地博物馆中的青铜器撰写介绍词,从出土流传情况、工艺制作特点、政治代表功能进行介绍,融入科学、艺术、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以名人文化资源为例,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名人文化,例如孔孟之乡济宁,不仅是世人熟知的孔子、颜子、曾子、孟子等的故里,还是同时代与雷锋同志齐名的英雄王杰的家乡,在济宁金乡县鲁西南战役纪念园内建有专门纪念王杰英雄的纪念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中华英雄谱”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范例,并进行细化实施,设计“中华英雄谱——对话身边的历史名人”,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并通过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设计对话。央视出品的《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形式可作为参考,通过编、演、评历史剧的形式,融合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以民俗文化资源为例,山东威海荣成的海草房景观独具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海草房的演变历史,融合地理、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

4.多方沟通:以其他学科知识为通点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对历史学科知识熟稔于心,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其他学科给予一定关注,具备更高、更远的视野。仅仅关注于历史学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满足素养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思维,首先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思考,针对其他学科中所涉及的历史学科内容予以关切和积累。将其他学科中所涉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作为主题选择的通点,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7],可立足于语文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从中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又如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学习过程中,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我是小小侦探家——寻找名著中的‘错误’”,借助于学生阅读的《三国演义》和《鲁滨逊漂流记》,寻找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和解释,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历史教师与语文教师相互配合,通过提供一些针对性史料,一方面兼顾语文和历史学习要求,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阅读的目的更加明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