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
作者: 纪凡荣 邓晓红 姜永生 姜祝君
摘 要:职业为导向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丰富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不同领域多已经形成各具特色并相对固定的特色培养模式。结合山东某高校实践,该文以建筑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的硕士培养模式,总结一个目标、两个体系及两种方法的“122”培养模式,从重实践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模块清晰简洁的课程体系、反思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及规定标准动作的质量四个方面分析“122”模式的实施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建筑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案例教学;培养路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01-04
Abstract: The vocational-oriented part-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had enriched and improved the postgraduate degree system. And it had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fixed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mode in different master fields. After analyzing the education mode of master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education mode named "122" with one goal, two systems and two methods of a univer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architecture field of part-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122 mode from four aspec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clear and concise knowledge modules,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rethinking case teaching and quality of prescribed standard actions. It had showed that the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words: scop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part-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student training way; education mode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施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培养成为建设我国经济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与此同时我国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虽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有培养质量尚待提高、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培养环节相对复杂等问题[1],但不同专业领域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多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文章主要对建筑领域的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MEM,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 国内外创新培养模式状况
(一) 国内创新培养模式
多数高校参考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各高校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全日制硕士教育培养模式[1]。清华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分别结合本单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定位和行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非全日研究生制培养模式[2]。如西安理工大学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1135”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3],河海大学实施了“三段式”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4],武汉科技大学实施了“三双—三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5]。国内高校多是课程加论文的培养模式,但香港一些大学的培养模式更具有特色,学校一般都要求研究生学习带有一定职业特色的理论课,鼓励一些职业定位比较明确的研究生去学习基础专业知识,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6]。
(二) 国外创新培养模式
国外硕士有特色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跨学科的培养及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特色。
一是特色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创新。如“微硕士”(MicroMaster's)项目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牵头,全球多所高校参与,涵盖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该项目为逆向招生(Inverted Aamission)模式,该项目招生方式打破了硬性考核指标的招生模式,是在线教育融入传统学历教育体系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在线学习取得微硕士认证后,学习者可申请校园学习,合格后可获得正式硕士学位。该项目实现了在线学分与传统学分相结合,实现了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接,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7]。
二是跨学科的硕士培养创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2014年开始研究训练计划(NSF Research Traineeship,NRT),其强调在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四大领域中的跨学科人才训练,是一项试验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变革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8]。加拿大研究生教育联合会实施了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围绕跨学科培养,该项目分为四种类型研究生项目:一是基于已有课程的个性化培养项目;二是多个部门的跨学科研究生学位培养项目;三是非学位跨学科研究生课程项目;四是修读传统单学科学位的补充式项目[9]。东京大学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Frontier Sciences,GSFC)开展进行交叉学科前沿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其在学科延续上不隶属于任何一个传统教学单位,但可在每个学科下开设特色专业教育[10]。欧洲的“欧洲工程团队”是一个跨团队研究生项目,其目的为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11]。
三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如游戏、电子课程、全程教学使用一个案例等创新。游戏可提高学习的兴趣,Flores等[12]提出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技巧来进行有效的教育,其在软件工程硕士中采用了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的技术,提出了一种识别游戏设计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为了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用不同类型的教育交互代替传统课堂的一部分,Fix等[13]提出了电子课程(Electronic Courses)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Valencia)资助了一个有利于建筑行业管理能力的MAC2模型项目,其课程采用动态教学模式,该项目特色是使用同一个项目作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提升明显[14]。教学模式创新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上升空间。
二 建筑领域MEM培养模式构建
我国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仅拓宽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还满足了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不同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前,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理论提升,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育同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MEM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及实用性,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山东某高校构建的建筑领域非全日制MEM培养模式“122”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培养模式中的“1”是指职业能力提升导向的目标设置;第一个“2”指两个体系:重实践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模块清晰简洁的课程体系;第二个“2”指两种方法:反思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规定标准动作的质量保障方法。“122”培养模式以建筑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重实践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模块清晰简洁的课程体系、反思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规定标准动作的质量保障方法四个方面的路径改革,实现非全日制MEM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 MEM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一) 建设重实践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
1 能力体系
国内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一体化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并行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分开培养模式、大工程团队集成培养模式[15]。这些模式都强调实践能力。结合“一带一路”等具体环境,构建的建筑领域的非全日制MEM能力体系如图2所示。
基础能力是传统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传统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等,这与本科的有些专业的能力是一致的,但在级别上,要高于传统的本科能力体系;实践能力主要是施工项目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监理能力、项目咨询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侧重实践化、实用化、规范化,保证MEM学习后具有管理不同建筑领域内项目的能力;为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建筑类人才需求和我国“走出去”战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核心工作,这要求MEM研究生还要有国际视野能力,能应对国际项目中的常见问题,由于国际工程管理的方法与一般工程内容类似,因此在国际视野能力内重点突出合同金融及国际惯例问题的解决能力。
2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是相互对应的,知识是能力实现的载体和基础。依据构建的能力体系,将建筑领域内的知识点,系统、有序、明确地组合成的知识体系如图3所示。
(二) 梳理知识模块清晰简洁的课程体系
基于IMPM的课程模块划分。IMPM有5个模块,分别是基于自我管理的反思心智模块(Reflection)、基于组织管理的分析心智模块(Analysis)、基于情境管理的练达心智模块(Worldly)、基于关系管理的合作心智模块(collaboration)和专注于变革管理的行动心智模块(Action)。IMPM提供了有效的课程模块划分思路,MEM可依据该思路进行课程梳理。某高校基于IMPM的课程模块划分见表1。
面向职业资格的课程设置。建筑领域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两大类,一类是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特种工上岗证等初级职业资格,另一类为注册或备案制的中高级职业资格,如结构师、土木工程师、规划师、测绘师、建造师、环评师、建筑师、电气师、设备师、造价师、安全师、监理师、消防工程师和咨询师(投资)等。
在MEM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职业导向,也要考虑专业建设和专业导向,将课程分类汇总,并设置选修还是必修,同时要考虑在课程设置时,区分于这些职业资格考试科目。某高校在MEM课程设置中,就考虑了这类问题,将工程管理导论设置为必修学位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为为选修非学位课,这两门课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的内容。将其他课程的相近课程设置为非学位选修课,供不同学历背景的MEM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