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驱动OMO教学模式研究与路径探索
作者: 赵文杰 陈寅生 盖建新 吴海滨 徐丹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智慧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数字技术驱动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教学已经成为新教学常态和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构建以数字化教学为特征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集中分散和课内课外多模态OMO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和数字化环境的融合机制,有利于提升一流课程质量建设,有利于促进智慧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一流课程;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05-05
Abstract: Education digi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a certain stage, and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lligent education. Online Merge Offline (OMO) educ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xed teaching. Constructing the multi-modal OMO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featuring digital teaching, includ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teaching,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teaching, and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digital environment, and is conduct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and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Keywords: intelligent education; education digitization; OMO education; first-class courses; digital technology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及教育协同创新发展[1]。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化了科教融合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教育未来信息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近十年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不断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形态创新,产生了数字经济、数字医疗、数字交通和数字教育等新型社会创新发展方式。其中,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形式,是实现普适教育、全民教育和协同教育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转型和发展必然趋势。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将终身数字教育作为数字民生保障体系重要领域,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2]。国家宏观发展规划为教育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局性的定位和遵循,表明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必然趋势,数字化驱动又将加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
一 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一) 数字化教育内涵
教育数字化是以教育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技术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创新教育形态。所以,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普惠全民教育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策略。数字化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要与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首先,要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智能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建数字化学习空间,同时也要重塑师生关系,把产学研项目和任务转化成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创新型人才。聚焦数字中国,实施数字化教育战略,抢占数字教育先机,强化数字教育认知,推动信息化教育质量,应对数字技术挑战,迎接数字时代机遇。
(二) 教育数字化发展
我国社会技术变革经历了几个典型代际阶段,如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和信息化。显然现代社会已步入高度融合信息时代,正向数字维度阶段飞跃,产生新形式的交互、生产和感知成为可能,即信息过程中的“数字化”[3]。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学习时空和教育边界,催生了数字化教育新形态,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加速了教育数字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全球教育教学领域的共识。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坚持信息与教育融合理念,用驱动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教育机制[4]。
(三) 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关键阶段,更多观点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种过程或者模式。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通过文化、劳动力和技术深入而协调一致的转变,优化和转变机构运营、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的过程”[5]。中国在2022年3月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集合了中小学、职业、高等教育及就业服务四个模块,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教育时代开启[6]。
教育系统的数字化教育转型关键在于能否更好促进教师的“育”与学生的“学”的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重塑教育组织的数字素养和能力结构。需认清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厘清教育数字化发展历程,清晰教育数字化转型载体要素,通过构建数字技术融合的教育生态化学习环境,打造联通、开放、便捷及个性化的新型数字化教育形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支持与动力[7]。信息技术赋能为教育数字技术转型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教学创新的扩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所以,数字化技术驱动OMO一体化教学发展必将成为新教学常态和未来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数字化教学实施路径
高校是教育教学数字化路径探索先行者,数字化教学除了需要建设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外,还要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培养师生智能化教学为基础的数字化能力,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教育评价,打造智能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场景、过程、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数字化路径。
(一) 教学模式数字化
2022年4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其中技术趋势成为重塑未来教与学的五大趋势之一[8]。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新型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混合融合、同步异步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是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上,而基于5G技术高速率无线通信技术,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有效改善了教学资源区域不均衡发展现状,使得基于MOOC、SPOC等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可以广泛开展同步异步、集中分散线上课堂教学,数字化教学推动了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大众化。
(二) 教学场景数字化
教学场景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上,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5G及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平台。教学场景数字化是数字资源充分优化利用和便捷服务的一种真实虚拟融合的教学环境,从环境(包括智能设备、智慧教室等)、资源(如网络平台、电子图书、课件讲义等)到应用(包括教、学、评、管和服等)的全部数字化。教学场景数字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通过打造校园数字空间拓展了现实教学场景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教学运行效率和质量,拓展了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三) 教学过程数字化
教学过程数字化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构建教学过程的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教学数字化建设过程,并主动收集其反馈和建议,持续改进,实践创新,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和线上线下一流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创新是高校数智化体系建设的力量之源,关注更多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前沿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 教学管理数字化
高校数字应用化水平越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就越好。当然,高校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信息化管理挑战,需要积极探索各种信息化技术工具来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降低教学、管理及服务成本,统筹协调科研、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强化现有资源及信息平台利用效率,高效提升校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其中,强化网络设施和教学硬件系统必须从需求驱动角度出发,确保校园网络及设备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为数字化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持。
(五) 教学评价数字化
教学数字化评价趋势体现深化信息化、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和策略。教学数字化评价具有客观性、量表化、可跟踪及持续改进等特点,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此外,过程性考核是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评价机制重点,教育数字化变革,不仅是教育教学技术上变革,更是师生适应这种技术密集型的教育实践,教师不仅要树立数字化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不断深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数字化评价体系建设。
三 数字技术驱动融合教学模式
构建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驱动的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5G及APP等信息化技术[9],广泛开展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等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驱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同步异步融合教学、课内课外融合教学和集中分散融合教学等多模态教学。图1给出了数字技术驱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一)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有效突破教学地域限制,具有学习场所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线上线下学时比例和教学顺序与学习成效的最佳关系,将线上规模化、效率化教学优势结合线下场景化、情感化教学特点有机结合,如何能够根据课程区分度、内容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效构建教学维度和教学成效最佳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是数字教育发展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