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作者: 陈晶 宋晓晨* 胡晓阳 孙娜 蒋希成 胡新颖摘 要:高校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是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专业型人才的孵化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是教师,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为探索与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该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访谈调研法、持续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导师制与督导制及教学竞赛等多种方法,从“问题驱动”“氛围带动”“引领促动”和“制度推动”方面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和途径进行探析,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师资建设;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48-04
Abstract: As a place for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high-level talents, the incubator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is teachers, and only high-quality college teachers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conte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and comprehensively uses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interview research, continuous training,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seminars, mentor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blem driven", "atmosphere driven", "leading-driven" and "system driven".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reform; young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raining methods
毛泽东同志曾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太阳之于天地万物,青年群体象征着希望、未来与生机、活力。对于全世界社会、各个国家、某一行业,皆是如此。高校青年教师则关系着高校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与有生力量,加强高校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自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从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传帮带机制、成长发展制度环境等八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指导。至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中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3]中明确指出要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可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及社会的需求层面,都对高校青年教师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此指导下,各地高校纷纷开展与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各层次中西医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从2017年开始,即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探索和研究,制定了《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规定》和《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办法》,并于2019年完善修订了《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及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思想素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快速成长。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总结出了基于“四动”即“问题驱动”“氛围带动”“引领促动”及“制度推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探索。
一 以问题驱动为前提
青年教师身心状态俱佳,体魄良好,思维灵敏,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青年教师多为中医类专业出身,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的规范进修,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常常是照本宣科,且中医思维也尚需加强[4]。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刚步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调整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存在对职业胜任度的焦虑与不足;作为独生子女,生活安逸,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多处于紧张状态,工作后或多或少存在放松下、喘口气的心理。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青年教师将压力变为动力,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因此,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访谈调研法和会议调研法四种方法,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文献调研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问卷调研法即发放问卷,探询青年教师的工作现况与发展需求;访谈调研法和会议调研法则是通过与新老教师谈话和座谈,发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改进的方面。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的问题。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5],存在角色转变不够彻底,虽有良好的亲和力,但敬业奉献、教育责任意识尚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6],存在对教学重点把控不准、对课堂的管理能力不够、缺少教学创新意识等问题。在专业发展及科学研究时[7],存在繁重的日常教学、行政工作消减了科学研究的热情,没有专业而系统的指导、缺少详细而可行的发展规划等问题。通过问卷调研发现,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会到了专业知识片面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胜任教学工作。通过访谈调研和会议调研,青年教师反映学院实验室现有条件存在不足,如设备老旧、时有故障、使用紧张等问题,这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个人的科研发展。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之后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二 以氛围带动为引导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所处的氛围环境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营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深耕教育”“教育现代化”等氛围,可强化调研中所发现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 重视岗前培训,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岗前培训是对青年教师踏入校园后进行的第一次培养,能为其营造忠于职守、立德树人的良好工作氛围,帮助其快速适应角色转变,逐渐胜任教学等各项任务[8]。学院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全员岗前培训。在顺利通过省级培训后,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校院二级培训:①邀请师范类院校优秀教师做教学理论与技能相关培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②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前辈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相关讲座,强化师德师风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青年教师要时刻规范自身,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做到为人师表。③举行新进青年教师见面会和入职谈话,明确教师发展要求,传达学院相关制度和规定,制定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二) 强化集体备课,提高专业素质
坚持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研室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细节剖析不够深入、对课程体系把控不足、欠缺讲授方法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进而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同时,老教师在集体讨论中表现出的认真钻研、尽善尽美的优良品质,也在耳濡目染中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态度与工作作风。通过集体备课营造出的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也将感染带动青年教师,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 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提高综合素养
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选取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交流。主要探讨当今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交流教研室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分享自身专业成长历程和心得。通过举办研讨会,开阔教育视野,吸纳新鲜教育观念,促进讲授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 定期开展主题沙龙与专题讲座,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采用多种信息化讲授方式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卓有成效[9]。因此,学院开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实践,坚持至少每月一次的“教师发展知与行讲堂”“教学促进工作坊”“教师发展沙龙”等活动。通过专家分享、自我实践、同伴交流的成长途径,结合信息化手段对青年教师进行线上自学、制作及上传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及上传微课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培养与训练,使青年教师置身于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互联网教学时代。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师信息化论坛,聆听示范课程,进行课堂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学习和应用学习通、智慧树、云班课、腾讯会议和钉钉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技能。
三 以引领促动为重点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上,引路人是不可或缺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引路人是导师、是督导、是评委、是专家,更是流传千年的典籍。通过开展导师制、督导制、竞赛、内外交流及中医思维培养,可以优化调研中发现的专业知识片面、中医思维不足、缺乏指导规划等问题。
(一) 实施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夯实教学基本功
实施导师制[10],加强“传、帮、带”工程建设,实行一对一指导、包干带教,给青年教师配备专业水平高、执教时间久的老教师。老教师根据新教师具体情况,帮助其做出详细可行的个人成长规划,从大纲掌握、教材运用、编写授课计划、教学设计、教案、讲稿及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青年教师给予精心指导,指导其做好开课试讲,帮助其较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在青年教师开课后,指导教师需深入课堂,进行每学期3~4次听课,就课堂情况做好记录,并针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措施。青年教师要针对问题加以反思,予以改正。学院每学期会对老教师完成指导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津贴奖励,坚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实施教学督导制[11],督导深入班级,监督、指导青年教师,对其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跟踪监控,着重考核青年教师的课程导入、课堂设计、讲授方式、板书技能、多媒体运用及教学互动等能力,对青年教师做出综合评定和书面评语,面对面地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一对一指导。
(二) 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提升教学能力
每学期举办1~2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要求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参赛内容需出自其所教授的相关课程,且每次比赛所选内容不可重复。比赛分为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两方面,评委组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评委当场给出点评意见,实行多对一教学指导。
每年开展1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要求45岁以下教师全员参加,学院进行初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复赛。复赛供全校教师观摩,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的成长环境以及学习和展示教学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