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英语专业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
作者: 唐建南摘 要: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致力于人文教育的英语专业有必要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追踪并利用科技人文领域的国际前沿成果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以三个领域为例,通过数字人文教育,英语学科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专业学习模式;通过能源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洞察文化中的能源依赖症和能源盲视症,以此树立节能意识;通过环境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探讨生态社会危机的文化根源和应对策略。一定意义上,凭借语言优势与时俱进地吸纳科技人文领域的国际前沿成果,是英语专业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探求新时代求变应变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英语专业;科技人文精神;数字人文;能源人文;环境人文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49-05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w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chieved the exponential growth, English Major oriented toward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 very important method to foster this scientific humanism is to expose them to the frontier of the global scientific humanities. Digital humaniti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Energy humanities can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cultural dilemma of the overreliance on energy and the blindness to this relianc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roots of the present ecosocial crisis and the way out of this crisis. To sum up, English Major need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changes posed by the dramatic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and an important method is to integrate the latest findings in the global scientific humanities in the course of its readjustment.
Keywords: English Major; scientific humanism; digital humanities; energy humanities;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科技与人文的论战于20世纪以来从未停止。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涌现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大力发展,尤其在1945年之后的大加速时代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也带动了教育界实用主义的甚嚣尘上。比如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大学教育受到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论的影响,专业主义蔚然成风,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实用课程成为主体,而这种实用科学精神的上升也导致了大学“‘人文精神’式微”[1]。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提出“科学人文主义”的概念,试图用人文主义思想消解科学主义大行其道带来的社会风险和伦理危机,这一理念后经英国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 Julian Huxley)的阐释得以传播。赫胥黎认为科学明晰了世界观,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而人文主义促使我们反思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二者的结合才可以确保人类文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之后,经过英美学术界的努力,科学人文主义于20世纪40—7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于80年代成为成熟的理论,其内涵是“既坚持科学的进步性和合理性,又着眼于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2]。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人文主义并未深入人心,理工科专业依然是地位高高在上的社会宠儿,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被认为是探索自然奥秘、促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元素。尽管英国物理学家兼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 P. Snow)曾试图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主张体现在1959年以《两种文化》为题的讲座以及后期的专著言论之中,但是其思想实则是一种“‘崇尚科学、贬低文学’的科学主义”[2]。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在科学的边缘化状态下也勇敢地探索社会实用价值的体现方式,因此这种语言工具化的思维催生了“商务英语”“英语+医学”“英语+能源”等复合型专业,但是这种“附和”式的做法经过多年的实验表明并不成功,甚至是一种失败,因为貌似跨专业跨学科的做法实则导致学生不专不精,同时致使英语语言文学的内核空心化,原本宽口径的特点也因其赛道变窄而无法真正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鉴于创新的实用主义遭遇挫折,英语专业内部的“工具与人文”定位之争在新世纪以来基本让位于人文教育的共识,人们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只有凭借语言才能扩大知识视野,触及民族的文化灵魂,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人文教育表面上看似“大而无用”,实则“无所不用”[3]。另外,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也是理性至上的“高科技碎片化时代”,英语专业和英语学科作为“人文思想的栖息地”,更要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否则将继续沦为科学的“玩偶”[4]。不容置疑的是,英语专业需要秉承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但是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呼唤科技人文精神的信息时代,英语专业定位的人文教育是否需要相应调整,以此来适应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挑战传统社会伦理的新情况呢?
斯蒂芬·霍金的遗作《十问:霍金沉思录》中指出:科学文盲的存在于其青年时代还是正常现象,但是时过境迁,当今的年轻一代必须具备“科学素养”,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有必要成为科学家,但是一小撮“超级精英”理解高科技及其应用的现象将极其“危险和狭隘”,因为科技的反噬往往超越了人类的控制,如果没有社会伦理和法治的制约,掌握危险高精尖技术的精英个体或小群体就可以操控人类乃至地球的未来[5]。霍金的担忧实则传达了诸多具有人文关怀人士的心声,我们一方面享受发达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另一方面,伦理、法律等文化建设却远远滞后,导致科技如脱缰野马一样地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车毁人亡、文明沉寂。那么,英语专业和英语学科有待走出人文教育的象牙塔,以一种世界主义精神,凭借其语言优势、吸收国内外的思想精华,用科学人文主义精神拓宽其已有的人文教育、更新其培养理念和方法,成为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桥梁。以下将以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为例,探讨数字人文、能源人文和环境人文三个科学人文的代表性领域在英语专业中的实践应用,思考英语学科如何利用数字人文创新专业学习模式,分析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能源人文和环境人文的学习了解生态社会危机的文化根源和应对策略。
一 数字人文教育
数字人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文学习或研究的统称,如果将其专门应用于文学研究,就称为数字文学研究,或者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本质上,这还是一种人文研究或教育,但是该研究凭借科学的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弥补文学批评过于主观的不足,或者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再现文学世界,促进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多年以来,英语专业强调文学作品的细读或近读,而计算机技术的借鉴却可以提供远读的视角。比如,英语专业在讲解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时,传统方式是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主题再现等。如果借用数字人文的手段,却可以生成从不同视角审视同一部作品的创新方式。比如,我们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入奥斯汀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穿越到1813年的英国社会,与奥斯汀共同参观伦敦不列颠学院的美术展览,感受作家在塑造小说人物时如何在其中的肖像画中获得写作灵感。一定程度上,这种数字人文的文学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其作品与所展览的肖像画之间的关联,从而扩充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该部作品的人物塑造。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老师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地点、人物和主题等进行地图绘制。学生研究文学地图绘制成果后,发现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往往地理空间跨度更大,而女性人物相对而言跨度大大减小,且往往更频繁地往返于所住小镇和亲人朋友所在附近村镇之间,这种差异不仅间接论证了维多利亚时代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也表明女性在共同体文化建设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美国耶鲁大学,学生以网络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分享了《傲慢与偏见》的20多个版本,以此向读者展示该部经典如何受到出版社商业化管理的影响而历经多重修改,而该展览命名为“出版与偏见”,也隐射了文学作品在不同社会话语语境下生成的差异性内涵。利用数字人文解读文学作品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建立电子文本的语料库,通过关键词搜索,追踪和分析文本的叙事方式、情感的发展趋势、主题的呈现形式等等。比如对文学语料库的小说标题进行时间维度上的搜索,可以发现标题总体上有变短变醒目的发展态势,这与作家迎合网络时代多媒介环境下的读者需求有直接关系,反映了消费主义对作家主体性的巨大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数字人文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培养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因此,国内有些高校的英语专业已经尝试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关课程,比如网页设计制作、统计学导论、语料库应用和人工智能等课程,以此“更新语言工具能力培养方法”“优化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模式”、通过理念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6]。而2023年ChatGPT普及测试所带来的人工智能飓风尤其给语言专业带来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避开不谈语言智能带来的学科危机,不如将这种危机转换为优化专业教育的机遇。比如胡加圣等[7]建议外语教育者“接受”这一人工智能工具,对其“狂飙”式的冲击开展“求变”与“应变”行动,而这种“智能化、智慧化外语学习与实践”更要求学生强化数字人文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权衡数字人文与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关系,前者并非要取代后者,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供信息支持,以此“支持和成就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文思辨”,因此在实际训练中我们需要融合文本的近读和数字化远读,结合量化分析与质化研究进行探索阐释[8]。
二 能源人文教育
人类文明史也是能源演变史,从最初的钻木取火到开采煤矿,再到石油炼制和核能研发,能源技术的不断升级一直是自然科学热衷于探索的话题。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恶化,21世纪萌芽的能源人文学致力于从文化层面探讨当代人类的能源依赖症和能源盲视症,以此反思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带来的生态社会演变。能源人文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主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也埋下了多重隐患,当前的生存危机表明包括气候变暖在内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观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架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桥梁,合力解决问题。具体在能源领域,化石能源驱动了现代文明,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危机,人们在享受化石能源带来的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却对其无所不在的状态视而不见,对化石能源开采和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充耳不闻,这种能源依赖症和能源盲视症的根源需要追踪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是人文社会学探讨的“伦理、习惯、价值观、体制、信仰和权力的问题”,因此能源人文学致力于弥补自然科学的不足,重新思考能源的地缘政治和历史根源,让我们看到能源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和环境恶化不仅仅是技术工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叙事问题,归根结底是想象的问题”[9]。
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文学课程恰恰是可以管窥能源、政治、经济、伦理和环境等关系的重要窗口。比如阅读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艰难时世》时,透过小说中对焦煤镇的描述,可以洞察工业革命期间煤炭驱动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给生态系统和劳苦大众带来的摧毁性影响;透过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剧作《毛猿》,学生可以了解风能驱动的帆船时代到煤炭驱动的邮轮时代的转变,不仅见证了清洁能源到化石能源的过渡,也记录了这种能源转型带来的环境恶化与人类的异化:帆船时代的船员可以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尊严与自由,而煤炭驱动的现代邮轮却使司炉工人沦落为资本家压榨的“毛猿”,燃煤污染了海洋和船只,地狱般的船舱和炼狱般的烧煤工作摧残着司炉工人的身心健康。阅读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兔子富了》,学生可以透过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石油危机。该部作品作为当代石油小说的代表,通过讲述主人公——丰田汽车销售商“兔子”的故事,描述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中产阶级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廉价石油带来的便利生活,而这次石油危机让他们意识到石油的有限性和能源政治的复杂性,小说也以此揭示了石油驱动的舒适便捷与美国的全球石油掠夺史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