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石油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

作者: 刘之的 党伟 刘汉香

摘  要: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常规油气能源逐渐向绿色低碳洁净能源领域转型。多以油气勘探为培养目标的石油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将面临油气绿色低碳勘查开采、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特殊技能需求。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质量人才模式,提高该领域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瞄准“双碳”目标,从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教育路径、师资队伍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阐述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途径,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地质类硕士研究人才保障。

关键词:“双碳”战略;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石油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54-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chieving the "dual carbon" goal,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energy is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wards the field of green, low-carbon, and clean energy. Most of the geology master in petroleum universities who tak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s the training goal will face special skills needs such as green and low-carb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oil and gas,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master's students of geology in the field of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double carbon"), further improve the high-quality talent model,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this field to serv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aims at the "double carbon" go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elaborates on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geology master in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geological master's research talents to achieve the "dual carbon" goal.

Keywords: "dual carbon" strategy; master's students of geology; cultivation pathway; petroleum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为“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和高层次人才保障,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明确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紧缺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

想要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研究生培养也因此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3-4]。“双碳”战略给石油院校带来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也为石油院校留出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时间和空间[5-6]。因此,积极围绕“双碳”战略和油气行业发展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探明“双碳”战略视域下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加快培养绿色低碳地质类创新型人才。

一  “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对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双碳”目标对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下,能源体系将开始由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7]。在能源体系方面,非化石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存在不连续性以及不稳定性,替代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化石能源仍在较长时期内为主体能源[8]。在油气供应方面,由于我国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原油对外依存度会长期保持高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9]。所以在“双碳”目标之下,油气供应安全依然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任务,需要不断增加油气投资,力争稳油增气[10]。一方面我们必须肩负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使命,加强油气勘探开发,特别要着力攻关深层、深水、非常规关键技术,全力推进稳油增气工作,保障国家核心油气的需求供应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节能减排和降碳改造,促进油气传统能源和地热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来实现其绿色转型,以及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向全社会奉献减碳之力,帮助实现全国“双碳”目标。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石油天然气产业面临着保障能源供给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任务。稳油增气、协同发展地热等新能源,大力发展CCUS等产业,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石油为主转至天然气,并辅设地热和CCUS等研究方向,以期满足油气行业对该方向研究生的需求。“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范围广,必须长期持续坚持,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尤其是做好油气等能源支柱产业人才的需求预测。注重总结研究生培养和成长规律,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加快新能源、CCUS等紧缺人才培养,加大对传统地质类相关学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让地质类学科专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  “双碳”战略视域下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

(一)  “双碳”教育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高质量“双碳”紧缺人才培养体系

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适时调整地质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中融入“双碳”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双碳”教育,保证在学期间“双碳”教育不断线。立足石油石化特色,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围绕石油资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布局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绿色智能开发、低碳能源的有效开发、地热新能源等学科方向[11]。发挥学校在低渗透(致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地缘优势,以低渗透(致密、非常规)、深海深地油气资源低碳绿色智能开发为切入点,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等学科进行升级改造,对接“双碳”需求,形成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的发展方向。

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放领域开展持续攻关,占据“双碳”技术制高点。依托学校石油石化特色和能源领域优势,结合油气行业发展需求,在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增设地热能、CCUS等新能源方向,适度扩大培养规模,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二次能源的有效转化,强化新型能源领域的多能互补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加强以智能化、综合化为特征的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服务于常规油气和新能源绿色高效开发。

组织学校学科专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学院教授委员会,围绕“双碳”目标,通过对教育目标的调整,培训计划的修改,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加强与国内油气、专精特新能源企业的产学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碳中和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路径,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有效链接,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  突出行业需求导向和产教融合,构建面向行业的产教融合学科体系

“双碳”目标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源变革,会为我国能源节约做出巨大贡献[12]。紧扣“双碳”国家战略,推进学科布局,将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拓展到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领域。强化特色学科、巩固优势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发展,支持新兴学科,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行,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不断夯实“双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3]。紧抓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以建设安全、地矿等学科群为重点,建立“能源+”“安全+”“智能+”“低碳+”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学科动态调整,带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学科由油气绿色开采延伸到多种能源开发循环领域。组成专业人才队伍进行交叉项目发掘,实施融合育人工程等,保证研究生培养的适应性和创新贡献度。

充分认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利用好碳汇成长空间,积极发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14]。保证“服务产业、适应需求”这一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断提高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学校联合企业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发挥智囊团作用,青年教师前往油气企业进行考察,获取企业实践资料,实时了解企业需求,为“双碳”背景下地质类研究生教学提供素材。在产教融合、工程能力提升方面,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站,通过企业生产现场实习,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视野拓展方面,通过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研究生与“一带一路”国际学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

积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化与碳中和绿色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等单位对接,创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成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站。旨在集中各石油天然气等企业在碳中和能源领域优势力量,联合培养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能源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合力搭建碳中和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交流“大平台”,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三)  创新“双碳”教育路径,实现高质量人才强基

基于“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科教、产教融合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以交叉研究院、交叉中心为载体,强化学科专业相互融合,产出高水平成果,引领“双碳”学科发展,催生新的学科专业增长[15]。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走进课堂,扩展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形成“教研相长”的科教、产教协同发展范式,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力争在“双碳”领域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规划建设“油气+新能源”实验室,重点围绕“双碳”目标,综合油气行业转型需求和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主力军的“双碳”科研技术团队,撰写碳中和相关教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