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和实践
作者: 刘晓玲
摘 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思政融合不够的问题,以专业思政建设为统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保障,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深度融合。打造专业思政工作坊。以国家级一流课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阐述与专业和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挖掘,专业思政案例库构建,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该研究为“四新”背景下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工作坊;新工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39-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and special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deeply integrated with special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ing special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guid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guarantee. In addition, the workshop of special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created. Tak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 "Mechanical Design" as an exam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rresponding to knowledge points for major and course were explored, case base of special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pecial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for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ur new".
Keywords: special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shop; new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开展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很有必要[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所以能够同向育人,是因为二者在理论上的起点、发展过程、育人理念与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价值要素的耦合[2]。提升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支持系统[3],在基于OBE理念开展教学的同时,工程认证专业的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4]。课程思政的根本举措在于推进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的一体化建设[5]。思政元素缺少专业要素、无法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并且现有的思政元素提取方法多采用生硬的嵌套和浅显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6]。
目前,课程思政虽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果,但新工科背景下由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各自为政,存在课程思政的重复、遗漏或偏离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了专业育人效果。专业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经验和方法,缺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部分教师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问题。因此,需要以课程思政为起点推进专业思政建设,而专业思政要推进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为此,笔者聚焦新工科视域下的专业思政,探索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实现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一 专业思政建设是统领
专业思政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统领,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呈现其专业特色,即专业思政是从课程的视角转向了专业的视角。
(一) 专业思政目标
结合制造强国战略、青岛理工大学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国家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新工科视域下的专业思政目标。从制造业特点、产业需求、毕业要求、专业和课程目标各个方面,挖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思政元素。
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经验,制定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及其之间的联结,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达成系统性、综合性的专业思政育人目标。
(二) 加强团队建设
据统计,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7]。因此,实现专业思政育人需要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1 专业思政建设制度先行
学校和学院重视专业思政教学,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业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从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了思政导师,定期给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制定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措施: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中将教师课程思政工作作为考察项;以年度绩效形式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 锻造专业思政团队
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不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或者缺少合适的方法、素材,急需专业指导。专业思政工作坊的目标是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分享和共建,明确专业思政育人目标,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打下组织基础。
采用了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领衔,以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传动、机械工程材料和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五门山东省一流课程的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了专业思政工作坊,以微信群的形式发布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资源。
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和实习基地,形成由课程团队、辅导员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大思政团队,提升专业思政教学质量。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入的方法。
工作坊定期召开专业思政教学研讨,共享课程思政案例和育人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专业思政育人水平。同时,要求教师自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任课教师既不能在课堂上讲出格的话,也不宜在课堂上传递负能量[8],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教师要认真备课,提前到课,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时批改作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等。
3 加强团队的专业思政教学能力
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培训交流,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应用。组织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专业思政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级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撰写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政教学能力。
(三) 专业思政育人框架构建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从育人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材等课程知识体系的载体,丰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专业思政资源。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以专业思政建设为统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保障,从教师团队、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专业思政育人框架。
二 课程思政建设是保障
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9]。笔者以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和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机械设计为例,介绍机械设计课程思政建设。
(一) 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
1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结合大三学生的专业兴趣处于提升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针对专业核心课 “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制定机械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严谨勤奋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求真务实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
制定了机械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目标,聚焦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家国情怀等,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下的知行合一,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传授的切入点把握到位。
2 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精准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编写了融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为一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教学资源,建成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依托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了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平台,将课堂教学、实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科创比赛有机结合,丰富了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优化了课程体系。
3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搭建起专业知识、工程问题与责任担当之间的桥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借助所学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以课间故事分享为纽带,创新“显隐交融”的思政育人模式。
1 创新 “课前5分钟故事分享”
采用小组参与式教学,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制作PPT,利用课间5分钟,进行课间故事分享,如“卓越工程师聂福全:让国产起重机举起中国新高度”“世界杯中的大国重器”“载人航天”等,见表1。通过生讲生听,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明确机械发展前沿的同时,增强了机械工程的伦理意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政育人。
通过问卷调查,87.5%的学生认为机械设计的课前故事“很好”,91.7%的学生从课前故事中收获了 “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87.5%的学生收获了“职业素养”,70.8%的学生收获了“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