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刘志刚 刘志宽 刘建波

专业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0

摘  要:课程思政教育是应对科研功利化和学术不端的有效策略。在专业写作课程中,首先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科技论文相关的国家规定或国家标准,增加学术不端警示案例,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实践中自查自纠,逐步形成“两增一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效果。最后,为期三年(2021—2023)的教学改革实践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专业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科研功利化;学术不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60-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deal with utilitarian research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In the course of academic writing,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odel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National regulations or standard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curriculum, as well as warning ca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Students check and correct themselves in the practice of writing scientific pap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two additions and one change"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effect of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s and ability training has been achieved. Finally, three-year(2021-2023)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have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Keywords: academic wri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ode; utilitarian research; academic misconduct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论文写作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2-4]。专业写作课程是以科技论文写作为对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将学生引入知识探究与问题分析的过程之中,将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整合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环节中[5]。科技论文写作应视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和深化,即科学研究激发着论文写作,而论文写作则深化着科学研究,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6]。黄山等[7]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创新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邀请专家讲座等方法,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吴思麟等[8]贯彻工科思维,提出“预写作”的科技论文指导思想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思路。彭志伟等[9]以论文产出为目标,设计以“混合教学-课堂互动-经验分享”为特色的科技写作教学模式。曹柳星等[10]选择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利用随机进入的教学模式实现隐性的课程思政效果。孙思博等[11]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学术价值观、辩证唯物论、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上述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提及科研功利化、学术不端现象,但是缺乏必要的应对之策。

“东拼西凑”的抄袭现象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广泛存在,触碰底线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使得专业写作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写作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内容增加警示案例和国家规范标准,优化教学方法,将学术道德价值塑造和科研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措施。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专业写作课程是高等院校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面向硕士一年级学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针对计算机、通信等学科领域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思想、过程、方法、规范、技巧和常见问题等,进行分专题讲解,旨在培养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研究生了解科技论文的组成、结构以及各个部分写作的基本要求,培养对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凝练、表达的能力,并规范学术行为,树立学术诚信。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专业写作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结合东北大学“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细化为知识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如图1所示。知识能力目标具体包括:掌握文献综述、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要求;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实事求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课程思政目标具体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守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和学术道德底线;培养学生守正创新意识和学术规范观念;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教学模式重构

专业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能力,与其说理论教授课,还不如说是多层次写作实践课[12]。该课程本质上是以学生中心的写作实践训练,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流程,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体验和学习效果。首先,在写作课程讲授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内容增加警示案例和国家规范标准;其次,在写作课程实践过程中,以东北大学学报的论文格式为模板,学生结合自己研究方向,采用自查自纠方式撰写文献综述性质的论文作业,注重学思做结合、知信行统一;最后,将学术道德价值塑造和科研、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科技论文相关的国家规定或国家标准

科技论文选题应该“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驱动要素。

科技论文不仅要有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还要有规范性和可读性。一篇论文失去了规范性和可读性将严重降低它的价值,甚至会让人怀疑其研究成果是否可靠。为此,国家出台了与科技论文相关的国家标准,如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及GB/T 14706—9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这些国家标准,都是科技论文的具体规范和底线,就像交通系统中红绿灯规则。任何科技工作者都应该了解学术边界和底线,从而守规矩,不越界。

(二)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学术不端警示案例

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常有两个层次:法律和道德。除了我国知识产权法,教育部在202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完善我国学位法律制度,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学位工作质量。而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学术不端是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如剽窃、抄袭、篡改实验数据、伪造、私自署名和泄密等。

针对学术不端,国家多个部委先后出台了应对学术不端的政策文件,如2015年《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等。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在论文写作课程增加学术不端警示案例,如汉芯事件等,以及发生在师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同时,可以参考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年度通报,动态增加学术不端警示案例。通过这些警示案例,告诫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三)  在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中自查自纠

在实际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是构思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经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学术论文写作犹如创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精雕细作,精益求精;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正如俗话所说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唐朝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述“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写“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道“明知爱惜终须割,但得流传不在多”。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以东北大学学报模板为准,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性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撰写完成后,可以选择Paperpass、PaperYY等免费查重软件进行文字重复率检查,并结合查重报告逐条进行自查自纠,重点是改调删增,逐渐完善论文。通过自查自纠方式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教学成效评价

专业写作课程考核评价重点参考纸质版课程论文和电子版查重报告。课程论文应该是自己科研课题的阶段性总结,不能翻译外文文献资料,或者抄袭已发表论文或者其他同学的论文。如果发现类似情况,本门课程以不及格处理,并上报学院备案。对于同一指导老师的同一个课题下的不同同学,课程论文也应该是不同的,即应该各自撰写自己所做的部分工作,不能互相拷贝,如果重复率超过30%(尤其是实验结果部分)则认为是抄袭。对于认定是相互抄袭的,不论谁是原创,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以通信学科研究生专业写作课程为例,课程教学效果见表1,其中重复率数据源于PaperYY软件,成绩数据源于学校教务系统;2022级通信学科研究生专业写作课程成绩和重复率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由表1可知,从2020年开始实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来,课程论文重复率从14.39%下降到8.68%,而课程论文成绩由73.97分上升到76.4分,揭示了通信学科的研究生更加重视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和学术诚信,课程论文质量有所提升。专业写作课程授课对象是通信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每届100多人,该课程的学生评价一直为优秀,2019—2022年期间通信学科专业写作课程评教分见表2。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发表多篇顶级期刊和高水平会议论文,1名学生获得河北省优秀硕士论文,1名学生获得东北大学优秀论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