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探索

作者: 韦艳艳 韦慧旋 林翠英 杨七九

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探索0

摘  要: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我国创新成效的有效路径,加强“双创”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但学术界针对“双创”教育赋能新质人才的研究相对匮乏。鉴于此,该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在厘清新质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双创”教育促进新质人才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数智思维型”人才驱动“双创”教育发展以培育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发挥出“双创”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创”教育;新质人才;创新;数智时代;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72-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ra of robust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novation has emerged a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strategic talents capable of creat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proficient in mastering new-quality production material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serves as an effective path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enhance China's innovation outcomes.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presents a crucial measure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eleva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ddressing the new demand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ra. However,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 empowerment of new-quality talents remains relatively scarce with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omoting new quality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talents is clarified.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driven by cultivating "composite" talents and "digital thinking type" talen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meet the future social needs. This approach seeks to optimiz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 role in empowering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ir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w-quality talents; innovation;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ra; cultivate talents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高阶生产力形态[1]。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时代洪流中面临的必然选择,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崛起,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人才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视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紧密关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核心[2]。2024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3]。创新是实现一个国家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形势,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双创”教育,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转型升级中主动服务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要求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即新质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双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在立足新质人才培养视角,厘清新质人才的内涵及特征,阐明双创教育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关系,着力论述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双创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复合型”和“数智思维型”人才维度提出发展双创教育以培育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展开阐析。

一  新质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一)  新质人才的关键内涵

新质生产力与新质人才密切相关。要弄清新质人才的内涵,首先我们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将其解读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注重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质态,并基于这三个要素的高质量优化组合,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特征[4]。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而创新依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高素质、高品质、高技能,这就要求当今教育要着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可以说,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主体。新质人才是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现数智时代富技术特质的创新恒常型人才,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技术具身型人才。侧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双创教育,本质上与新质人才的内涵吻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5]。

(二)  新质人才的特质分析

那么,适应和支撑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人才具有什么样的关键特征呢?我们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方面,新质人才理应是具有数智能力的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时代,数字化技术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传统产业得以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面对新兴产业,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专业或岗位,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字化能力,具有人机共生思维与较强的AI渗透技能。换句话,只有具有数智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和目标相匹配,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质人才理应是具备学科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变革,高校唯有培养锻造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厚基础宽口径的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相互叠加、演化、升级,促进新的现代产业的再发育和转型升级,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双创”教育作为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它不仅强调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强调要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显然,培养具备学科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与“双创”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  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双创”教育:机遇与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质人才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双创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适应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首先,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双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教师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双创”教师通过应用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先进技术创新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能够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需求。然而,当前出现了人工智能依赖现象。人工智能依赖是指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以至于减少或忽略了自身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导致个人及社会发展受到限制甚至逆退的现象[6]。例如,学生撰写创新创业申报书或商业计划书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可以方便地提供“一切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式的人工智能时,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而非自身思考和判断。一旦学生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寻求答案时,这可能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交技能与表达能力,这与双创教育目标背离。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推动“双创”教育的变革,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和社会的挑战,杜绝让智能问答简单取代思维过程。其次,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推进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M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时空场景,构筑了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互动的学习体系,重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新形态[7],使得“双创”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评估学生,结合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生提供如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双创”教师数字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理论灌输式教学为主,不利于新质人才培养。最后,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优化“双创”教育资源配置。针对高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优质双创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公平而广泛传播和共享。例如,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多样的“双创”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家为“双创”导师等方式,壮大“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遗憾的是,由于地域、经费等限制,高校之间、不同学科间,资源分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校专职教师作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存在创业实践经验缺乏、市场认知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及更新不及时和学用脱节等问题,限制了教学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影响了新质人才培养。

三  “双创”教育:高校落实新质人才培养的根本选择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向新质产业有效输出新质人才的关键。“双创”教育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们理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理解与实践“双创”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产业适应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